: 推 capitalofz: 有個問題想請教 日俄戰爭打旅順的時候 步兵衝鋒送死 08/31 16:14
: → capitalofz: 後來日軍修建固定式重砲才擊潰要塞和機槍陣地 08/31 16:15
: → capitalofz: 那為什麼日軍沒有吸收這次血淚教訓 反而變本加厲 08/31 16:16
: → capitalofz: 強調精神戰力 搞萬歲衝鋒 輕視砲兵和火力壓制 08/31 16:17
我講詳細一點好了。
在1915年之前,各國的軍方都認為未來的戰爭會是運動戰為主的型態,而在此一假定之下
,各國炮兵普遍被區分為野戰炮兵和攻城炮兵。
日俄戰爭的旅順戰役是一場典型的要塞攻防戰,列強在該次戰役中研究了未來的要塞攻防
會是什麼樣子,但大多並不認為這會是主要的作戰形態;日俄戰爭末期的遼陽、奉天會戰
這種運動會戰被認為是未來陸戰的關鍵。
因此,旅順戰役並不會造成日軍輕視或重視野戰炮兵,因為要塞攻防就已經被獨立成為另
一種特別的作戰形態了;大口徑火炮雖然得到重視和進一步研發,卻被認為只會在要塞的
攻防中被用到。
日俄戰爭中的日軍炮兵扣除旅順的攻城戰,還有一次很精采且經典的戰術範例,那就是在
1904年十月五日到十七日的沙河會戰,該次戰役中日軍炮兵精心部署於反向坡,透過前哨
提供的觀測,以間接射擊的曲射火力重創數量較優的俄軍炮兵。這場戰役被德軍當作一戰
前夕的重要教材,對德軍的思維有很大的啟發。
但是,日軍炮兵在沙河的精采表現是藉助於地形的防禦行動,在進攻的時候日軍炮兵反而
遭到俄軍炮兵壓著打。日軍的火炮數量較少,而且主要的野戰火炮是三十一年式,稍遜於
俄軍的1900和1902年式,更別提日方的彈藥不足且品質不佳;由於火力上的劣勢以及彈藥
有限,日軍炮兵並不願意和步兵一起挺進和俄軍對射,因為那和自殺差不多。
在日俄戰爭後期,日軍在多次進攻中都是冒著俄軍的優勢火力往前衝,最後終於擊敗俄軍
、佔領陣地。由於日軍的炮兵並沒有提供有效的直接射擊掩護,結果被日軍步兵批評,說
己方的炮兵在進攻的時候根本就沒有什麼用,只會躲在後方。
也就是說,正如有板友在推文說的,日軍步兵認為炮兵不足恃的原因就是沒錢,沒錢開發
或引進最先進的火炮,也沒錢製造數量充足且高品質的彈藥。
或許我們可以看看同時期的其他列強,英、法在1915年之前並沒有重炮兵的編制,這兩國
是在1914年秋冬被德軍痛扁之後才把攻城炮兵改名叫做重炮兵,開始把大口徑的火炮運用
於野戰對陣。到了1916年,法、德兩國已經把雙方的要塞部隊都裁編到很空虛的程度,在
要塞裡面的重火炮都被搬出去打會戰,這也是為何凡爾登戰役開打的時候凡爾登要塞裡面
的火炮少的可憐─大多被霞飛搬去打其他地區的會戰了。
此外,法、俄也都在1911年左右興起攻勢主義,強調步兵的突擊能力,和日軍僅有的不同
是列強的前段班有能力裝備大量的師級火炮。英軍相對來說比較沒那麼激進,但一開始也
是強調機動性而裝備輕火炮,嚴重缺乏大口徑火炮(比法軍還嚴重)。
所以日軍在1909年頒布新的陸軍教範的時候其實不是那麼的落後,和其他國家沒有很大的
差別,頂多是因為資源和技術不足而採取了更激進的策略;但是到了一戰後期的1917年,
當歐洲各國都付出很高昂的代價並學習到更有效率的戰術後,還停留在1909年的思維的日
軍就顯得相對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