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eszerfrm (smallchu)》之銘言:
: → requiem: 回答一個問題就好:國民政府及其1945-1949有沒有在台灣印 10/04 20:10
: → requiem: 鈔票?日本印幾倍?國民政府印幾倍? 10/04 20:10
沒看原推文﹐剛好在e大文章中看到這兩行﹐我也想說幾句。(e大原文恕刪)
經濟的問題很多是長期的累積問題﹐而不能看印鈔誰印的多﹐特別是在政權更替時。
舉例來說﹐前蘇聯。
到1990年﹐雖然東歐體系已經解體﹐蘇聯也快死了﹐這個時候的盧布匯率還是穩定的。
(1990年11月1日之前﹐盧布兌換美元是0.6舊盧布兌1美元)
然而這種穩定祗是一種賬面穩定﹐問題的關鍵在於﹕
好啦﹐莫斯科公民手上有1000舊盧布﹐賬面上看是等值於1667美元﹐
可這位蘇聯同志能買到哪怕是500美元的東西嗎﹖167美元﹖
物資的匱乏引起的貨幣市場不流通﹐掩蓋了貨幣早已貶值的真相。
台灣也是一樣﹐台灣銀行券在戰爭結束時﹐實際價值早已跟日幣一樣﹐
遠小於賬面數上能買到的同值美元財產。
事實上﹐不要說美元財產﹐就算是當時中國大陸的法幣財產﹐
甚至是來自之前殖民母國的日元財產﹐台灣銀行券也買不到。
從一開始﹐台灣銀行券就不能在貨幣市場上自由匯兌去日本買進日元財產﹐
而是被日本加以了許多針對一切島外物資的流通限制。
這跟蘇聯末期是何等的相似。
那麼﹐跟我們今天問蘇聯的問題一樣﹐我們也會想要問些問題﹕
1945-1946年二戰結束時﹐台灣的物資為何會匱乏﹐為何會貨幣市場不流通呢﹖
(嚴格來說﹐物資匱乏還要分民生物資與軍用物資﹐對當時的日本與中國大陸來說﹐
台灣還是有些軍用物資能用的﹐但對台灣民眾來說﹐更主要的是民生物資)
在此之前的幾十年中(台灣是五十年﹐蘇聯是七十年)﹐
本地人民所創造出來的財富到哪去了呢﹖
是台灣企業台灣財團在海外的投資、購地置產
結果遭遇經濟風暴虧損掉(如1980-1990年代日本)﹖
還是被貪官高層貪腐化為國外賬戶的巨額存款(如一堆獨裁貪腐國家)﹖
最後這問不同人有不同答案且過於政治化﹐就不多說了。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蘇聯解體了﹐俄羅斯接盤了﹐美援進入俄羅斯了﹐
(1945年開始﹐聯總的戰後善後機構就開始向日本、台灣、中國大陸輸入民生物資﹐
軍事的美援曾經一度中斷﹐但民生的美援是到1949年kmt敗象已定中斷﹐
然後在韓戰後恢復)
可是﹐美援是進來了﹐但蘇聯同志真以為手上的1000盧布能買到很多美國食品﹖
沒有人是傻瓜。可是蘇聯同志手上有比1000盧布更多的財產嗎﹖或是實物等價交換﹖
所以﹐沒錯﹐蘇聯是沒有狂印鈔﹐但要讓商品市場恢復流通﹐俄羅斯不能不印鈔﹐
不然就是俄羅斯繼續學蘇聯限制民眾換兌美元﹐同時社會上很多“蘇聯賬面富翁”
依然買不起美國面包﹐也沒人願意賣給他們美國面包。
俄羅斯接盤了﹐舊盧布立即就發行了18兆﹐是蘇聯的幾十倍﹐這還不夠﹐
到1994年11月﹐1盧布兌0.0003美元﹐不到四年前的5000分之一。
(剛好四年﹐我真不是有意的)
然後俄羅斯也進行了幣制改革﹐1000舊盧布換1新盧布﹐
在2009年2月﹐1美元兌換36.4新盧布﹐等於1美元兌3萬6千舊盧布﹐
如果以蘇聯解體前的1美元兌0.6舊盧布來算﹐60000:1。
(由於俄羅斯這幾年受制裁﹐現在是進一步跌近一倍到1美元兌62新盧布。)
那麼﹐俄羅斯剛全部接盤蘇聯盧布時的狂印鈔﹐盧布大貶﹐
“蘇聯賬面中產家庭”變成“俄羅斯實際貧窮家庭”....
這不過是讓盧布回歸它本身正常的已貶值的現實。
這些是要怪蘇聯還是“蘇聯好棒﹐又沒狂印又沒怎麼貶﹐都是俄羅斯的錯”﹖
難道有人會選生活在布裡茲涅夫時代﹖何況東條英機時代還不如布裡茲涅夫時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