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eszerfrm (smallchu)
2017-09-27 01:05:46※ 引述《jimmy5680 (夢想會飛的企鵝)》之銘言:
: 題外話,塞克特認為二十萬精銳即能應付短期決戰,雖然這個觀點顯然有問題,但是如
果
: 是二十萬精銳德軍,讓國府拿來對付侵華日軍,感覺真的可以把日軍打爆耶,看來六十
個
: 德械調整師的計畫真的可行?
要看是什麼年代的德械師
1930的德械跟1938年的德械其實體質上有不小的差異
上面是題外話我就簡略帶過就好
以現實層面來說,國府當年不是沒這個計畫,是戰爭來的太快,變成沒準備好就早早投入
戰爭
當年國府的德械師起源其實是教導總隊,理論上若是沒有提前跟日本宣戰,會以教導總隊
為中心
,使德械師再整編擴大才對.......
民24年計畫分三批整編訓練30個師,結果最後只有36師、87師、88師及教導總隊屬於德械
編制而已.....(部份原因也是德國對華政策改變)
就當年德國顧問而言,是建議國軍維持以常備60個師的精銳搭配組織制度就好,倒是與賽
克特的理念有點像......(廢話,就是賽克特本人阿!)
簡短歸納重點,
若要國軍有計畫中的三十甚至六十個師的德械師,
保守推論
1. 戰爭延後至1938年後開打(讓國軍有時間至少整編訓練三十個師)
2. 國軍沒在這期間跟德國決裂
二者缺一不可,偏偏現實層面卻都不可行,我們知道西安事變後老蔣被逼著打日本,也知
道因為陣營問題我們與納粹德國斷交.....
話說,
這是我很愛的網站,推廣一下xD:
裡面有德械師裝備,與納粹德國時期的德械有相異處
http://www.chinesefirearms.com/110108/articles/gc.htm
小小補充,
若是真的有二十萬德國來的帝國師,要祈禱上海戰役不是拿去跟艦砲絞肉......
作者:
jason748 (傑哥我è¦)
2017-09-27 09:16:00再拖其實也只能拖個一年吧
作者:
snowduke (雪 鴨 子)
2017-09-27 10:10:00有文中所說運籌帷幄竹節章的圖片嗎??
德國開戰時間,跟中德斷交沒有必然關係史實一直拖到194107德國與汪政權建交國府才與德國斷交。初期盟國根本不幫國府所以國府也不是很在意波蘭西歐被強姦但德國斷絕軍事援助比較早。因為國府慘敗松滬大慘敗,讓德國尚書大人決定轉向。中國對於德國來說是取代蘇聯的資源出口地如果你敗到連港口與產地都保不住。對德國來說就沒啥扶植的用處了
作者:
MrHeat (熱火先生)
2017-09-27 12:58:00晚點開戰對日本來說是不是也多一些時間做準備?是說國軍進步幅度肯定更大
其實可能沒差,松滬實驗證明,即使精銳師遇上戰轟機與艦砲支援,也是一個慘字。一戰後步兵水準,遇上二戰海空科技...還是得用人命去填補科技代差。有艦炮環境,3個師可能打不贏半個師。可能要退到內陸才有搞頭,但精華區都在沿海
作者:
hyc51 (源ㄟ)
2017-09-27 14:21:00晚點開打 兵工後勤保障會不會更好?
原來中德斷交不只是因為日本一直向德國抗議,而是國府太廢的關係嗎...  ̄▽ ̄
當年國府打算一次投入多個德式調整師快速殲滅上海的日本海陸幾千兵力。絕對兵力優勢完全沒想到有輸的可能。但日軍能召喚一大堆艦炮太威了。德式師不夠應該不是問題。本來是要速戰速決是沒法速戰速決後,日軍能不斷運輸增援。精銳部隊不足的問題才嚴重化。但即使晚1年照樣在松滬打,大概仍沒救。拿更多精銳調整師輪流上去被岸轟,太虧了恐怕得早點放棄沿海,往內陸多層縱深佈防。
作者: darksnow 2017-09-27 17:38:00
上海在1932年一二八事件和約簽訂後就被劃定非軍事區裡面只能有警察,不能有軍隊,但大家都知警察是cosplay會有棄守與否爭議,是1937年8月國府主動撕毀和約規定如果1938年才打架,會不會選擇在上海打就沒那麼肯定
選在那是認為水道複雜適合步兵為主的國軍淞是太湖到上海之間複雜水域認為日軍機械化部隊比較無法發揮優勢。
作者: darksnow 2017-09-27 18:48:00
日本機械化部隊耶哈哈哈哈,一個師才幾輛車叫機械化能不能先去看別國真正機械化單位是甚麼編裝阿
作者:
godivan (久我山家的八重天下無雙!)
2017-09-27 20:12:00問題是 你淞滬會戰是必須打的,之前有講過.淞滬會戰前中國境內對老蔣的"抗日"是在質疑玩假的不過淞滬會戰是否是國軍撕毀和約我記得也是有爭議.
記得國府不是有向德國定了幾艘U艇嗎 如晚一兩年這些潛艇能如期到國府手裡 就算松滬戰役真需打 日本艦艇也不能如史實那樣毫無忌憚狂轟國軍陣地吧
國府跟軍閥都沒有運用的經驗,幾艘潛艇要能作戰可能有困難
國府看日本機械化不是跟歐美比啦..是跟國府自己運輸水準比....
光是戰車攻擊前 向步兵單位申請支援都被吐槽以肉護甲了
不過反正不打就政權不保,挑個看起來至少順眼的戰場是沒有辦法的決定
潛艇那種需要建構全套支援設施機構的東西 不大可能兩三年就能形成有效戰力
潛艦晚2年可能也拿不到,德國未必出貨。晚2年它自己歐戰也要燒起來了。
嚇嚇人罷了,重點還是在砲兵和空軍,偏偏1937年沒一個到位,更別提組織和徵兵了
重點還不只國內聲望,老蔣選擇上海最大原因是,只有這裡才夠重要到吸引列強注意,才有可能引起列強干涉
作者: darksnow 2017-09-27 21:22:00
U-120/121兩艘在1938年才開工,1940年下水,除非在1941年打仗,再早潛艦根本都沒造好;淞滬要打是因為宋哲元等西北系統將領不願意中央軍系北上,沒有主動空間但是再晚,有沒有改變機會或空間誰都說不準
即使晚1年上海爭取國際注意還是最佳地點。前提要打贏,如果慘敗,這地點也讓列強更易看到,而認為中國穩輸,幫也沒意義...
作者: darksnow 2017-09-27 21:30:00
要贏,把駐華艦隊幹掉幾艘也是贏,把上海陸戰隊本部清掉也是贏;打法很多種,時間越後面選擇越多
只要1種就好。重點是速戰速決計畫要成功。不能像史實拖到增援來,只好跟著不停加碼
作者: kuma103t (沉澱。沉澱) 2017-09-28 02:41:00
日帝覺得穩贏的幹嘛不打
日本打下去時根本不知道後來會對美宣戰蔣打下去時也不知道優勢兵力數也會慘敗大家都是走到哪做到哪。沒有八奇謀略,只有凡人的應變。
作者:
peterlee97 (瑋美絕倫迷)
2017-09-29 20:34:00我記得淞滬會戰會形成 有一個說法(不確定是否為國府宣傳手法) 說是為了要讓戰線 從華北而起的北往南打變成東往西 有利於空間撤退戰
實際也沒做撤退的後續防線...中央精銳全沒了國家想要用精銳在洋人眼前短期拿勝再守。但日本增援速度與海空火力比想像中好很多。開戰前就第一批上船18小時到岸,2週後第2批增援又來....1個月內第3批...只能說對手的確是不同等級的工業國。日本跟歐美比不是同等級,但中日差距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