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omic ((Nomis))》之銘言:
: 段提督連同奔潰清兵退入了祖山東邊的海澄。這海澄是金城湯池,在明末為了抵禦海
: 賊,便已修建了港口、溪尾二座銃城,左右夾峙;海澄本身又修城三座,文廟有城,港口
: 有城,本城當然有城,五城犄角相倚。國姓取得海澄後,曾在此大殺清軍一陣,爾後更是
: 加意築固,各城連為一體,外圍加築短牆,安置大小銃砲三千有餘 。這座被鄭成功比擬
: 為「關中河內」 的堅固據點,自然不是被清軍硬打下的,是永曆十年(1656)黃梧叛明、
: 獻給清軍的大禮;明鄭財貨輜重損失重大不說,光是被清軍繳獲的紅夷砲就多達二三百位
: 。
: 一當百」 。然而姚啟聖的到來未能挽救危城垂破的局面。六月初十,劉國軒併力強攻,
: 死守八十三日的海澄城陷 ;城中原有滿州披甲六百、綠營兵一萬餘人,陷落前夕只存綠
: 營八百,殘存滿人數百則被遷往東寧。清軍一萬二千餘,全軍覆沒 。
以下參考 Namur Citadel, 1695: A Case Study in Allied Siege Tactics
(Padraig Lenihan, War in History 18(3), 2011)
我對三藩之亂沒什麼概念,只好拿時間相近的歐洲來做個簡單的比較。直接講結論,守軍
達到一萬數千人且可能裝備兩百門以上的火炮,真的是非常強大的防禦兵力。
在大同盟戰爭(1689-97)期間由盟軍發動的幾場重要的圍攻戰中,進攻方所運用的火炮數
雖然時有超過兩百(1689年的波昂、1695年的那慕爾),但是無論是法軍還是盟軍,大多數
重要圍城戰役中進攻方的火炮數都落在一百數十門,甚至偶爾有不足百門的案例(1690年
的利默里克)。
以防守方而言,兵力要破萬更是罕見,1695年的那慕爾攻防戰是整個大同盟戰爭期間最為
重要的事件之一,但是法軍在那慕爾的守軍也就一萬三千人,不比在海澄抵禦明鄭的清軍
為多。
若以城陷前守軍抵擋的時間來看,八十三日也是相當久,以大同盟戰爭來說,1689年的美
茵茲和1695年的那慕爾也就分別抵擋了一個半月左右,尚不足五十日就已分出勝負。
我想說的是,海澄的防務顯然是非常有力的,劉國軒能夠將之拿下,放到同時期的歐洲也
可說是很重要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