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蘇聯崛起與白軍悲歌:俄國內戰[4]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7-11-20 22:59:04
立憲派大反攻
共產黨奪權後容不下其他黨派,使原本仍持觀望甚至合作態度的許多左派政黨開始轉為反
抗列寧政權,再加上捷克軍團的西伯利亞無雙,從遠東、烏拉山脈直到窩瓦河畔都陷入動
盪。
1918年五、六月間,許多倖存的立憲會議成員在薩馬拉成立「立憲議員委員會」,也在葉
卡捷琳堡和鄂木斯克等地區建立區域議會。這些組織可追溯至該年一月短命的「西伯利亞
臨時自治政府」,全都由遭共黨取締的社會革命黨人所發起,意圖重振臨時政府的精神,
維護立憲議會法統。
雖然立憲派發起的「民主反革命」運動聲勢浩大,卻是外強中乾。社會革命黨內部的左右
派已經實質分裂,並且因為土地改革方面較共產黨的激進路線更為溫和,在原本佔民意優
勢的鄉村地區有逐漸被擊敗的狀況。
鄂木斯克的立憲派地區政府不久之後就被軍事政變所推翻,受社會革命黨與軍方的右派人
士把持,改組為「西伯利亞臨時政府」。在遠東,立憲派政府也被軍方與哥薩克勢力所推
翻,成立另一個西伯利亞臨時政府。立憲議員委員會與兩個西伯利亞臨時政府之間互不統
屬,派系問題非常嚴重。
儘管如此,立憲派仍在1918年夏季與捷克軍團聯合作戰,對共產黨形成嚴峻的威脅。忠於
委員會的立憲人民軍,以及表面上接受共產黨收編的社會革命黨左派份子,從內外兩方向
共黨政權猛撲。
立憲人民軍在七月攻佔烏法和辛比爾斯克,更於八月奪下喀山。沙皇的黃金有一半保存在
喀山,此地的易手不斷讓立憲派取得更充裕的資金,也使窩瓦河流域的戰略情勢對共產黨
明顯不利。
雖然立憲人民軍始終不超過三萬兵力,紅軍卻鬥志渙散、瀕臨敗北,就連共產黨賴以拱衛
政權的拉脫維亞步兵,都出現第四團抗命不前的狀況。在立憲人民軍佔領辛比爾斯克的兩
周前,當地才剛發生過失敗的兵變,並且其主導者竟然是紅軍東方面軍總司令穆拉耶夫─
一名原社會革命黨黨員。
即使在共產黨的政府內部,惡名昭彰、通稱「契卡」的肅反委員會也無法被完全信任。社
會革命黨在七月初於莫斯科發動政變未遂,其主力就是契卡內部潛伏的前社會革命黨黨員
。在彼得格勒、莫斯科、雅羅斯拉夫爾、伊熱夫斯克以及沃特金斯克,社會革命黨發起了
一系列的暗殺行動與政變,雖然列寧僥倖沒死,彼得格勒的契卡總長卻被槍擊身亡。
西伯利亞的劇變
到了1918年秋季,戰局卻開始對立憲派不利,非但後方的西伯利亞臨時政府拒絕出兵支援
,前線的戰局也隨著兵力差距的擴大而開始陷入泥淖。苦於兵力不足的立憲人民軍無力繼
續進攻,使紅軍有機會重整軍容。
托洛斯基在春季眼見紅軍在德軍面前不堪一擊,緊急於三月下令啟用大量舊俄軍的將校,
以「專家」的名義讓這些軍官能協助訓練和指揮紅軍。在徵兵制已經再次實施之後,紅軍
的兵力也有顯著的增長。
九月上旬,在托洛斯基的督軍下,紅軍以優勢兵力猛力反擊,重奪喀山、沃利斯克、辛比
爾斯克等城市。立憲委員會在兵敗之下被迫轉進到烏法,與西伯利亞臨時政府的議會合併
為烏法議會。烏法議會政權缺乏足夠的威信與實力,只存在了八個禮拜就被推翻,發動政
變的人,名字叫做高爾察克。
西伯利亞與窩瓦河流域的反共勢力錯綜複雜,各派系之間心懷異志、互相爭奪發言權,最
後終於以右翼勢力的勝利告一段落。然而,高爾察克透過政變來確保主導權,最終也必將
因而遭反噬。
儘管高爾察克的崛起象徵著西伯利亞反共陣營的重組與一波再興,共產黨在1918年秋季剛
擊退立憲人民軍時,最憂慮仍是其他的戰線─察裡津與高加索。
(待續)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7-11-20 23:16:00
作者: deolinwind (某F)   2017-11-20 23:33:00
閱,推推
作者: Stabberlol (Stabberlol)   2017-11-21 04:43:00
推!!主角出來啦!!
作者: hit0123 (@@")   2017-11-21 09:12:00
這時間列寧被暗殺成功 後面歷史應該就重寫?
作者: jackliao1990 (jack)   2017-11-21 09:53:00
刺殺兇手是個瞎子 你不覺得疑點重重?很多人懷疑是自導自演
作者: roy0204758 ( )   2017-11-21 23:34:00
白軍戰敗實在太可惜
作者: b160160 (HG Life is Foo~~~)   2017-12-12 12:06: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