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從西方角度看晚明遼餉效能 [7]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8-03-31 00:04:41
京師與薊鎮的防禦
晚明面對清兵入塞,試圖處處設防、集結各路兵馬圍剿,但是各路部隊協同不佳且素質不
足,往往陸續遭擊敗或根本未參戰,最終還是只能靠關外兵馬入關救援。明朝在關內各地
增加的兵力成效有限,連防守都成疑問,遑論出戰壓迫後金,甚至西北各邊鎮因為在崇禎
年間嚴重欠餉,導致不少官兵變為流寇。
譚綸和汪道昆在隆慶、萬曆年間的提案中,都曾規劃組織數萬人的精銳部隊,用於反擊攻
入長城以南的敵人。和前面推估的關外兵馬一樣,若裁撤整併部分兵力,或可改善剩餘兵
馬的武裝和素質,用於抗衡入侵關內的敵軍。[1]
應如何裁減兵力?史實中崇禎初年裁減的兵力主要有保定四萬、東江一萬,天津、山東也
有數千兵力被裁撤或併入關寧,這些額數恐怕是不得不裁。其他邊鎮如果都要低於嘉靖時
期的兵力,則應該裁宣府一萬、大同一萬、山西兩萬,合計再裁四萬人。[2]
最關鍵的薊鎮、永平、密雲,崇禎二年兵力一度短缺三萬人以上,己巳之變前夕只補充了
近八千人,另外有一萬兩千名新兵被調往關寧。既然前面說過關寧要裁軍,薊密永或可再
補充數千兵力,但是重點還是在於部隊素質的提振。崇禎後期薊鎮兵力大增,仍無法阻止
後金肆虐京畿,顯然素質比人數更為重要。
天啟、崇禎年間,京營整飭困難又浪費軍餉,不如把派駐薊鎮協防,一方面方便京兵的整
頓,也可免於在薊鎮招募大量新兵;事實上在嘉靖、萬曆年間,京營確實曾多次派兵到邊
鎮協防和加強訓練,也曾有許多官員認為京營必須發派到邊鎮才能轉弱為強。[3]
己巳之變時,京營一度有六萬人部署於北京城外,城內則有約四萬人。如果把精銳的選鋒
、壯丁約一萬六千人留下來當預備隊,則仍有四萬餘人可供運用。由於後金直到崇禎初年
尚未完全擊敗察哈爾,京營可著重駐守地處偏東的薊鎮、永平,於遵化、三屯營、建昌營
分別駐守一萬兩千人,另於偏西的密雲、石匣營分別駐紮三千人。
北京城內外除了三大營,尚有忠勇營、勇士四衛營、門軍、巡捕營等不同層級的各式部隊
,若能將後金主力攔阻於邊鎮,京師應不至於防禦過於空虛。
以己巳之變的後金軍入侵路線而言,明軍若能於遵化、三屯營擊退後金,則經濟上的損失
應就能大為降低。史實中,遵化在後金破牆七天後就已陷落,趙率教率領的四千援軍也被
殲滅;袁崇煥親率的主力在遵化陷落當日才剛從山海關出發。
若要拖延到大批援軍抵達,遵化和三屯營可能會需要堅守半個月;為了達成此一目的,或
許應考慮對城池加以改建,並裝備相當數量的重炮。到處裁軍所省下的經費,一部分即應
運用於此一目的。雖然密雲、濟南等城在裝備紅夷炮的情況下,仍於崇禎後期清兵入塞時
遭攻陷,崇禎初年後金奔襲長城後的攻城能力仍有限,己巳之變時曾遭昌黎縣城守軍以萬
曆三大征時期生產的大將軍炮擊退,想來城內守軍若指揮得當、裝備精良,應不至於輕易
陷落;事實上在崇禎十二年,明軍都還有在松山擊退皇太極短期強攻的紀錄。
結語
雖然明朝的財政結構與同時期的西歐相較,顯得頗多缺陷,畢竟能透過龐大的人口基數來
取得豐沛的財政。後金軍直到崇禎初年都不過數萬人,明軍在關內外部署十餘萬兵馬都只
能勉強相抗,而後被迂迴攻破防線,華北更遭蹂躪,劣勢暴露無遺。[4]
會有本文的發想,主要是看了David Parrott的The Business of War一書,對三十年戰爭
後期中歐各國的陸軍規模縮減和作戰藝術昇華有進一步的體悟,方才理解後金在機動作戰
上與中歐不無相似之處,而晚明則陷入同時期中歐也存在的軍事體系困境之中,因無法跳
脫而陷入財政與戰略的崩潰。
前面提過孫元化認為只要練出全面裝備西洋銃炮的六萬精銳,即可剿滅關內外的敵人。雖
然本文認為孫提出的編裝不太可行,但是從同時期的荷蘭可以知道,如果要維持六萬西歐
精銳,會需要耗費約一千萬荷蘭盾──約四百萬兩,如果再計入堡壘的修築、長途補給的
耗費等等,則達到五百數十萬兩,約與明朝在崇禎元年的遼餉相當。[5]
所以本文的結論是,明朝如果發展出與同時期歐洲相仿的方針,裁減部隊人數來穩定財政
、提高部隊素質,不敢說能扭轉戰局,但是其發展可能會較史實中好一些。
[1] 《明代戰車研究》
[2] 〈明末遼餉的支出〉、《邊鎮糧餉》、《度支奏議》、《明實錄》、《明清天津駐軍
研究 (1369-1840)》、《明代宣大總督研究》
[3] 《明代北邊防禦體制研究》
[4] The Chinese Market Economy 1000-1500、《14-17世紀中英財政收入與支出結構比
較研究》
[5] The Dutch War of Independence (Hart, 2014)
作者: PARKSUN (....)   2018-03-31 00:31:00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18-03-31 01:25:00
推 結論不錯但要建立精簡高效的軍隊 似也必須考慮到相應的行政組織唯有建立高效能的行政組織與管理 才能籌備起現代軍隊即便不考慮大方向的政治問題 具體的事務官也很重要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3-31 04:35:00
即使有少量精銳,明末政爭問題扯後腿末期加上缺乏統帥級人物領軍...加上依賴車營火力的機動力不如人還是不太能看好。
作者: roseritter (滿城皆帶閃光彈)   2018-03-31 09:47:00
push
作者: zeumax (煙灰缸裡的魚)   2018-03-31 12:05:00
削減支出就可以減少財政負擔,徵稅減少民亂暴起也許會減少蠢事做越少,勝率就越高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8-03-31 12:27:00
有一個問題,歐洲用五百萬能維持六萬精銳,代表中國一様用五百萬就能維持嗎? 恐怕中國得付更多因為中國跟歐洲的工業基礎不同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8-03-31 12:41:00
明朝的軍人薪水比歐洲低一截,可以拉低較高的武器成本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3-31 13:09:00
所謂精銳其實就類似浙軍罷了但其實還是缺乏機動性贏的時候不易追擊擴大戰果只是被圍攻時精銳較能抵死不潰
作者: jimmy5680 (不太會飛的企鵝)   2018-03-31 13:32:00
一路推回遼瀋,不需要追擊就能逼後金停下來決戰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03-31 15:09:00
後金入塞機動時,是明軍被叫回來追剿你追我跑的遊戲,明軍政治上無法不玩邊鎮要守的地方這麼多,明軍又以車壘重裝,對抗擅長機動進襲的關外民族很容易顧此失彼,真正問題在於明朝沒能跟關外盟友蒙古朝鮮更密切聯手自己政治問題又愛內鬥。後金本來也是明,蒙,朝,三面對抗唇亡齒寒,原本後金首次入塞是豪賭走仍未平定的蒙古地盤,繞過明朝重兵明朝戰略失敗是坐等後金慢慢收拾蒙朝入塞規模與次數就能遽然擴增,這比編制調整還難搞,是實力變化問題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8-04-01 00:34:00
作者: wucn (noname)   2018-04-02 16:08:00
作者: ImprovingMe (改善自己)   2018-04-02 23:25:00
作者: nickro1990   2018-04-03 07:07:00
推好文
作者: chungrew (work hard, play hard)   2018-04-03 13:27:00
邊鎮還有宣府 大同老實講如果是國朝初年的時候 明朝還沒這麼差土木保之變斷送了明朝大軍但不過短短數年 邊鎮又再度補齊人馬比如大同一鎮自土木堡之變後,由郭登接任大同總兵數年之內,馬至5000,精兵數萬 大同遂成九邊之最(數字來源自毛佩琦主編的中國明代軍事史p76)所以嚴格來講 應該是明朝的造血能力變差了不然薊鎮等邊鎮也不至於如此廢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