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ontmartre (montmartre)》之銘言:
: 大家都知道,長槍方陣的出現是為了對抗騎兵,但在1683維也納攻防戰:哈布斯堡王朝
: 與土耳其人的對決一書中,作者提到長槍方陣對抗土耳其人的輕騎兵與步兵衝鋒是無用
: 的,每次神羅人的方陣還沒排完,土耳其的步兵與輕騎兵就衝過來的,神羅軍亂成一團
: 造成潰敗。
: 後來歐根親王擴大火槍手與長槍兵的比例,從以往的1:1,2:1拉大到6:1,7:1,靠高密
: 度的火力與野豬矛馬拒(擺馬拒快過展開長槍方陣)取得對土耳其人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 長槍方陣好像沒達到當初設計者的初衷??
: 再者,歐洲人發明了多種輪射與齊射戰術,但操作的前題是對方願意跟你玩火力對噜,
: 如果對方開沒兩槍就全軍突擊,是否火槍就變成臨陣不可三發了?
雖然1683維也納是一本敘事性非常精彩的書,該書作者並非軍事史專家,該書關於戰術的
描述有非常多的問題──說謬誤可能有點太過分了,至少可以說是迷思。舉例而言,該書
描述翼騎兵在17世紀下半葉已漸顯不敵西歐戰陣,我想Robert I. Frost教授可能會對此
有相當大的意見。
長槍與火槍的陣型是否不敵鄂圖曼陸軍?從長戰(1592-1604)期間唯一一場大規模會戰,
也就是1596年的邁澤凱賴斯泰什戰役來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伊斯蘭教徒在此役中描述
敵軍遠望如山,戰陣堅不可摧,鄂圖曼陸軍此役之所以能獲勝,主因是基督教徒紀律不足
,在接近勝利之際開始劫掠鄂圖曼營帳而自亂陣腳。綜觀整場長戰,雖然鄂圖曼陸軍有些
許斬獲,整體而言並無決定性戰果,且曾數次遭遇沉重打擊。
1683維也納一書中,稍曾提及蒙特庫科利在聖哥達取得的重要勝利,但是對更早年的長戰
就沒什麼著墨──長戰在英語系的作品中至今偏冷門。事實上,即便在中歐或西歐,運用
騎兵實施強襲也是相當常見的戰術,並曾造成幾場壓倒性的勝利──隨手舉例,就有荷蘭
陸軍在1597年的蒂倫豪特戰役,以及巴伐利亞陸軍在1643年的圖特林根戰役。
但是趁敵陣未列,縱騎突衝,這畢竟是非常罕見的狀況。步兵在還未接戰時,一般位處於
較後方,前方與外圍有龍騎兵和輕騎兵實施偵查和遲滯,上述兩場戰役中,蒂倫豪特的西
班牙軍是騎兵被迅速擊敗,圖特林根的法軍則根本處在分散休整的情形,都是缺乏外圍崗
哨或有力掩護才受此打擊。
1632年的呂岑戰役中,古斯塔夫率瑞典軍急襲帝國軍,也是在與華倫斯坦的主力接戰前就
先遭遇克羅埃西亞輕騎兵,就算有迷霧也完全掩飾不了動向。
陣型的價值究竟是否能被猛烈的突擊壓倒?我們知道在蘇格蘭高地,步兵和火炮難以部署
的山間,確實存在這樣的狀況。然而另一方面,瑞典軍的齊射後衝鋒雖然相當著稱,卻被
部分學者認為並無傳統認定的優勢(Parrott, 1985),同時認為持續不斷的銃擊在設置好
的防禦陣地中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導致1634年第一次諾德林根戰役時,瑞典精銳在徒然無
功的慘烈進攻中被打光。
說到底,要跨越有效射程進入白刃戰,必定得先挨好幾輪槍炮。鄂圖曼軍是否能靠血氣之
勇或無匹戰技,迴避掉高昂的損失?就目前的研究來說,恐怕仍是非常困難的,至少,若
是面對組織與領導較佳的哈布斯堡路軍主力,就無可避免會承受打擊。(Kelenik, 2000)
: → montmartre: 是沒萬用陣型,但基礎不變呀,比如後期的西班牙方陣就 05/13 22:05
: → montmartre: 500人為一個方陣,大家就是這樣訓練的,你也沒辦法因 05/13 22:07
: → montmartre: 為地形不允許,就改為50人方陣來10個吧 05/13 22:07
按照David Parrott的論點,把陣型越切越小不一定能取得優勢,千餘人的規模──例如
瑞典軍的旅或是帝國軍的團──才是17世紀戰術上最重要的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