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http://www.mnd.gov.tw/NewUpload/201808/P11-29_155827.pdf
摘要
一、1958年「八二三砲戰」是國共之間最後一次大規模作戰,期間共軍雖未實
施登陸作戰,但也再度引起國軍對金門戰地備戰部署的重視。
二、關於「八二三砲戰」的研究,學界鮮少注意到國軍在戰後對金門備戰部署
的重新檢討,尤其是政府遷臺後聘任的「日籍軍事顧問團」(白團)奉命前
往金門的視察,更被史書所遺忘。
三、白團視察金門共計4次,其中前兩次由團長白鴻亮帶隊,針對八二三砲戰
之後,金門地區實施反登陸作戰要領所提出的建議特別值得討論。
四、時隔60年之後,白團所提出的各種反登陸作戰具體建議,仍有許多重要概
念值得省思。
內文概述:
1958年8月25日,白團奉命開始對外島地區實施視察。
歸還後所撰寫的調查報告,當時蔣中正總統不但親自批閱,
亦特別指示金門防衛部司令劉安祺,要以此為基礎執行備戰工作,
顯見當時白團所提意見對外島防務影響的重要性。
特別是1958年至1960年間,中共對金門仍有間歇砲擊的狀況下,
白團提出的許多反登陸作戰用兵思維,不僅根據戰史的經驗教訓,
亦契合於現行的理則,可視為國軍反登陸作戰用兵思維的啟迪與開端。
第一次視察:
由團長白鴻亮帶隊,隨行成員有戰術教官鍾大鈞(戶槴金次郎)。
視察項目包括金防部作戰計畫、大小金門各守備區及南北海岸狀況、
後勤作為等,並針對大、二膽作戰及兵力裁撤的「五一五案」進行研究。
第二次視察
1961年8月初,白團再度奉命前往金門,距離第一次視察金門已時隔兩年。
仍由白鴻亮帶隊,隨行教官除前次鍾大鈞外,另外增加登陸戰術教官吳念堯(溝口清直)
及戰術教官賀公吉(系賀公一)。
重點:
國軍認為,1960年代期間,臺海的海空權尚由國軍掌控,
若共軍在未獲得海空優勢的狀況下貿然執行登陸作戰,勢必無功而返。
但白鴻亮認為,國共雙方海空軍力的消長自難定論,因此所有戰備部署規劃的前提,
必須是共軍已掌握海空優勢的狀況,才能使金門防務更臻完備。
在第二次視察時,白團對於砲兵運用進一步提出兩個更具體的概念,
分別是「為砲戰而砲戰」以及「配合反登陸戰」,
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陣地的選擇與要求。
所謂「為砲戰而砲戰」是以敵砲兵為射擊目標,同時又必須兼顧我軍砲兵部隊安全。
因此,砲兵陣地位置選擇必須儘可能前推,務使共軍砲兵在我軍射程涵蓋範圍內。
又對於陣地構築的要求,必須有良好的掩蔽,才能防制共軍砲擊造成的損壞。
白團認為,金防部對於陣地構築已經相當落實,且經過長期的戰場經營,
火砲均已有良好的掩體。但此種砲兵運用的思維,
並不會對共軍造成大的損傷,因為共軍砲兵也已同時完成地下化。
因此,「為砲戰而砲戰」的運用思維所達成的效果,
已逐漸由「物理價值偏向於精神意義,至多只能振奮我軍士氣,打擊共軍戰志而已。」
白團認為,砲兵部隊運用必須能夠同時「配合反登陸戰」。
準此,則應以登陸船團及抵達灘頭之敵為目標,
意即要集中火力殲滅敵人於海上及支援反擊作戰為主。
此種砲兵運用方式,講求靈活性與安全性,陣地位置選擇不同於「砲戰」的
儘量向前推進要求,而是應與海岸線保持相當距離。
否則,一旦共軍登陸上岸,過於接近海岸的砲兵部隊,將會成為敵人首要摧毀的目標。
白團其他建議事項除了上述五項外,白團在兩次的視察中,
尚提出有關於增加後勤屯儲、戰地政務、培養官兵「各自為戰」精神
及加強幹部「獨斷專行」能力等方面的具體建議。
在後勤方面,白團建議第一類補給品(糧秣)必須屯儲180日份,
以降低國軍在補給過程中,運輸部隊的損耗。
另外,關於第五類補給品,白團提醒金防部,切勿被美軍所計算的「日份」所眩惑。
以當時彈藥量屯儲的計算,輕兵器90日份,重兵器60日份,
乍聽之下似頗為充足,但實際上依照美軍計算標準,步槍每日僅20發,榴砲每日僅45發。
以此屯量換算使用時間,輕兵器尚不足支持一小時,榴彈亦不過支持一日夜而已。
因此,白團建議金防部,必須務實的嚴格要求射擊紀律,避免彈藥無謂的浪費。
====
心得:
不得不說,現在國軍很多戰術思維還不如二戰的日軍軍官
六十年前,人家能說出
國共雙方海空軍力的消長自難定論,因此所有戰備部署規劃的前提,
必須是共軍已掌握海空優勢的狀況,才能使金門防務更臻完備。
但是直到今日,台灣的固安計畫仍然設想,在共軍登陸時,台灣仍有海空優
所以共軍登陸開始,我們的直昇機也會出海作戰,
戰甲車在後方無掩蔽道路上一路向海岸機動,完全不考慮共軍的空軍和海軍防空網
另一個是,白團綜整二次大戰的結論以及自身的作戰經驗,剴切提醒金防部,
連續戰線的軍事思想已被時代所揚棄,應摒除此傳統思維。
白團在視察時,發現金防部在作戰要圖上,將第一線據點繪製成環環相接的連續戰線。
白團提出的糾正是,金門海岸線綿長,不能處處編成據點,處處配置兵力。
否則,將「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白團並強調,連續戰線的傳統觀念,早為時代所揚棄,因此必須曉諭全軍,
在思想上要徹底打破連續戰線的觀念。
六十年後,台灣的玩法是,把後備一線鋪開在海邊,
沒有縱深和彈性,陷入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補給也是,六十年前人家跟你說很重要
六十年後,國軍的攜行量是五日,而且這五日是戰備用
也就假設是就算打仗,補給也100%滿足,而且可以去菜市場買菜,所以不用有補給品...
超神
以史鑑今,裝備訓練這些都不要提,光一個戰術思考,人家就領先我們六十年...
六十年就算了,是到現在也沒有改過來
依然認為反登陸作戰時,仍然擁有海空優...
而且,共軍打不過來,就算登陸開始,也是無功而返
這和現在有些人的想法不謀而合,歷史果然會一直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