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ITMajo (BITMajo)》之銘言:
敝人以前學過一陣子中國劍術還有苗刀(就是日本野太刀法的逆輸入),雖然前者時間不
長,不過可以作個回答。
: 是否是沒有在區分什麼"刀法"、"劍術"的?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要這麼想....
同樣被稱呼做「劍」,在秦漢與唐宋含以後,是使用概念甚至設計可能都不一樣的武器。
秦漢時的「劍」可能比較算是刀劍還沒有分科以前的產物,用槍來比喻,就好像步槍一開
始都是步槍,到後來才因為機能上的分科,才有狙擊步槍、精準步槍(其實還是原來的傳
統步槍)、可連發的突擊步槍的分化。
劍這個戰場兵器為什麼演變成刀?因為以最容易學習、最快殺死敵人來說,劈斬最有用。而
劍的設計是開雙鋒,劈斬其實相對很危險,因為有一面劍鋒朝向自己,一個簡單的想像,如
果廚房的切肉刀是開雙鋒,你每次舉起刀,你不怕不小心往自己身上切嗎?
而且刀變成少一面鋒以後,另外一邊就變成比較厚的刀背,另一手有必要可扶作加壓(廚房
切肉切菜有時也會這樣對吧?)拼力氣的時候可是重要的生存關鍵了(劍當然就..^^!!)而
且少開一邊鋒,工錢成本降低。
: 而"劍"這種兵器,
: 此時應該是完全被軍隊捨棄,
: 只剩一些象徵性的儀典用途,
: 或少數愛好者在收藏吧?
: 讓我感到懷疑的是,
: 既然古代的"劍",
: 在中國王朝後期的歷史中沒落,
: 則此後再發展出來的劍,
: 就是種欠缺考驗的兵器了吧?
就像「漢人」的定義在漢朝跟民國不一樣,劍在唐宋以後的設計與作用也跟秦漢時代不同。
唐宋以後,如果說刀相當於步槍,劍則相當於手槍的作用,簡單說就是防身。唐宋以後中國
刀是重型化,甚至有的會重心偏前,用起來類似揮鐵鎚往對方頭上砸的感覺吧。
劍則是較輕量化的東西,重心是偏後面讓單手碗可以靈活操作,主要技巧是刺跟削,刺大
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說,當然也是致人於死的技術,但我可以分享給大家,明清到現在,中
國劍最強調的技巧 其實就是削,例如說台灣很多人學的昆吾劍法,大量的技巧就是削對手
的手腕,所謂的劍法很多在研究怎樣把劍尖貼近到對方的防禦死角,然後輕輕一削傷到對方
。
拿的方式也跟刀不同,刀主要是四指滿握,練中國劍時幾乎只用後面三指,食指會伸直。
這是明清以後中國刀跟劍最大差異的地方:
刀的用途就是運勁一揮把目標物斬切成兩半,就是給對方死
劍則是讓對方失去戰鬥力即可,把對方手腕輕輕一削,不一定會像電視裡演的那樣,手腕分
離飛到空中,而是筋、肌肉被削到,噴血,然後武器舉不起來,對方就無法繼續戰鬥了。
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劍走輕靈,刀走霸氣,也有說比劍是文試,比刀是武試,當然這樣的
劍已經很接近西洋劍那樣的使用邏輯,當然這樣的東西不好學,顯然也不是能對付穿盔甲的
,就是地方豪族地主等(例如李景林等)的防身武器而已,也可以說就是書生在用的陰險武
器。XD
至於有人提到劍的生產,其實劍的生產不是用月算,其實是算年,傳統日本刀也類似是這樣
。台灣真正還有用古法製中國劍的是台中沙鹿的陳天陽(幾年前去世了)的徒弟們,一些特
殊的「材科」處理其實要隔幾個月作一次,製程很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