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ota (llll)》之銘言: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v-ukzIV_U&t=988s
: 無意中看到這部德國的微電影
: 5:05開始, 俄軍的攻擊模式感覺跟日軍蠻像的,
: 人肉往機槍槍口撞,
: 感覺戰術比美軍拙劣太多, 搶救雷恩大兵, 對付機槍陣地,
: 就有演出教範等級的戰術 (主助攻, 兩路包抄)
: 而這部電影,
: 防禦比"搶片"強, 至少是一個步兵排, 跟 "搶片" 單ㄧ機槍陣地有差,
: 但看了一下, 在開闊地把擺線性防禦, 防線又不可能無限延伸,
: 分兩隊, 隨便都可以繞背
: 俄軍一樣分兩隊 (主攻繞背), 隨便都要清盤, 竟然沒有主助攻的概念,
: 全部往槍口撞?
:
: 不知道史實是如何? 史實的俄軍戰術真的跟日軍一樣拙劣嗎?
老實說我沒打過仗,沒辦法了解真實戰場的運作,
不過前陣子哈佛燕京圖書館掃描了一批民國書籍,
其中包括延安抗日大學在1938年翻譯出版的蘇聯步兵手冊(第二冊),
裡面有附了一些圖像,應該可以有助於說明二次戰前的蘇聯步兵教範,
書籍的檔案在這邊(可線上閱讀/下載)
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14288277$38i
圖六
首先先從圖六(教範示意圖)來講,蘇兵有無攻擊側翼乃至於繞背的概念,
從這張圖來看肯定是有的,好比圖左方第二排的部分,對於敵方據點是三面包夾,
但從現實來看,側翼乃至於多面的路線,可能還要考慮到地型/交通線/隱蔽的問題,
好比圖六的示意圖,敵方的堡壘設計在山坡上,第二排透過側翼三面包抄,
可是圖右的第一排受限於地形,恐怕就只能從前面強攻
(但即便有多線包夾的機會~~
也不能排除在戰場上可能會遇到迷路或是各種很鳥的狀況)
圖一
然而在1938年的設計中,步兵所謂的衝鋒也不是無腦烏拉,
相反的,蘇軍也注意到新式武器,包括輕重型機槍與火炮的運用,
所以按照理想狀況,當步兵要發起攻擊時,
實際上當時必須有機槍跟火炮(砲兵)對於敵方陣地進行壓制,並對己方的步兵進行掩護,
當然這也是理想狀況,因為除非步兵很接近對方的陣地,
才能確實掌握敵方的機槍跟砲火位置,
更別說在真實的戰場上,有時候步兵根本缺乏機槍跟火炮的支援
圖二
理想狀況下,各式兵器對於敵方火力點的壓制,
但是看起來,這種觀點其實是蠻數學的...按照理想的配置等等,
盡可能集結最大的火力等等,當然實際戰場的狀況會遠遠複雜,
圖四
理想狀況下的衝鋒突破,這大概是對方的實力已經大幅削弱後,
對於對方的戰線進行突破,值得注意的是也並不是全線衝鋒,
而是對於敵方的一小段或是防線弱點進行突破,
之後再深入並往前推進(或是包抄等等~~可能要等候下一步指令)
另外衝鋒之前必須先集結~~從一個切面深入(而不是全線衝鋒)
圖七
細部的步兵衝鋒示意圖,首先可以注意到重機槍等在遠方陣地負責敵方的壓制,
同時步兵透過滲透(在樹林)或是在開闊地等方式進行移動,
另外下方還有突擊隊手持手機關槍(全自動/半自動武器),以地型為依託,
對於敵方陣地進行近距離的突襲,
這當然跟德軍的突擊群戰術不能比,
但是也可以想見任務的分工還是存在的,
圖八
圖八是圖七的進階版,也就是突擊隊搶下敵方的側翼陣地後,
下一步對於敵方中央陣地的衝鋒行動,
可以注意到搶下下方陣地後,馬上布置輕型機槍,從側翼對於敵方中央陣地進行攻擊,
換個角度,有一面可以進行火力壓制,也不見得一定要三面衝鋒,
總之戰場的狀況可能要靈活運用,
另外步兵則以樹林作為交通線,而在樹林前端集結並對於敵人中央陣地進行衝鋒
後方的火炮機槍則是持續對敵方進行壓制
當然這些示意圖都是講著理想狀況拉,
面臨戰場煙硝四起,充斥戰爭迷霧的複雜狀況,
老實說這些理想化的東西幾乎都沒有用,
只能靠著本能盡可能的找掩蔽物躲起來,
偶而趁個間隙胡亂朝不明的方向開槍,
我相信這才可能比較接近戰場的真實狀況...
好比之前玩Hardcore的Insurgency:Sandstorm,
這種一槍死的遊戲,真的是掛掉也不知道敵人在哪裡,
相信二戰爆發後...蘇軍的步兵教範一定也有相當程度的調整,
這個部分再請版上的高手補充好了,
以上先分享一個1938年的戰前版本
蘇軍不是無腦烏拉~~也是有包抄跟側翼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