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jol (勤樸)》之銘言:
我先提醒一下,某些板友很愛轉文,請問原文作者有同意嗎?煩請確認。
: 作者: fenway18 (天然本草) 看板: Gossiping
: 回文有幾篇提到一戰的隊友 土耳其
: 最近在看鄂圖曼帝國的殞落這本書
: 作者是尤金.羅根
: 分享幾個書中提到的數據
: 順便推薦這本書給大家
恕刪部分。
抱歉以下可能語氣不太友善。《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確實是一本很好的書,但是議題較廣
且焦點應為整體局勢與政治影響,對於探討軍事層面沒什麼幫助,原po的解讀也有非常嚴
重的問題。
個人建議要理解一戰鄂圖曼帝國的表現評比,至少要看Edward Erickson的Ordered to
Die (Greenwood, 2001),以及同作者的Ottoman Army Effectiveness in World War I這
兩本書,他另外還有至少三本書和一戰土軍相關;其他討論除了散見於各期刊的文章外,
我手邊有John D. Granger的The Battle for Palestine 1917和The Battle for Syria
1918-1920可供參照。其他書籍不全部列出,很多都只涉及一部分,比如說The
Economics of World War I或是King of Battle: Artillery in World War I。
基本上鄂圖曼帝國在1914年的軍事狀態不是普通的糟糕,從1909年開始進行的新一輪改革
還沒完成就在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被打爆,隔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只撿回東色雷斯。
不過土軍也在這場衝突獲得重要的經驗,並加速改革的進程與幅度,所以雖然裝備上遠遜
於列強,整體國力較弱,高階參謀能力也比較有限,陸軍基層的素質相當優異。
根據保羅甘迺迪的《霸權興衰史》,一戰期間各主要參戰國的軍事支出中,單位為戰前的
百萬美金,英國為23,德國為19.9,美17.1,法9.3,俄5.4,奧匈4.7,義3.2,其他協約
國──比利時、羅馬尼亞、葡萄牙、希臘、塞爾維亞──0.3,其他同盟國──鄂圖曼和
保加利亞──0.1。鄂圖曼的財政如此孱弱,當然是絕無可能表現比奧匈更重要,奧匈在
戰爭期間前後動員了九百萬人,土、保合計才不到三百萬。
但是要理解鄂圖曼原本並無參戰必要,是英、俄的冷漠和德國的攏絡才導致土軍向協約國
開戰。雷不雷──或者說是否有正面效益──是看參戰的目的以及該國戰爭潛能,一般討
論的軍事效能Military Effectiveness並不是量而是質,否則比起鄂圖曼,塞爾維亞和比
利時的兵力更低、戰況也一度演變至喪失大部分國土,是否更是完全是扯後腿的存在?比
利時可能尚可討論,塞國是戰爭起點也是被打的一方,戰爭前期痛打奧匈、戰爭後期於馬
其頓戰線表現堅忍,這樣難道有被批評的理由?
回頭看鄂圖曼土耳其,加里波利戰役扛住協約國大軍,巴勒斯坦、敘利亞和兩河流域作戰
牽制住龐大的大英帝國聯軍,更有全殲英印軍一個師的表現;阿拉伯半島雖然被英國宣稱
是重大戰果,就土軍的角度來看毫無戰略重要性可言(Erickson有翻譯土耳其的一戰文件)
。在高加索、小亞細亞、伊朗地區,俄軍崩潰後土軍更一路把戰線推到戰前的國境外,以
戰養戰到1918年無須補充任何武器的程度。
土軍戰術上的表現,無論是在兩河流域、巴勒斯坦乃至於最知名的加里波利,都屬於一流
水準,更在戰爭初期訓練與磨練不足的大英帝國聯軍之上,高加索戰線也是拖到俄軍崩潰
。最重要的是,鄂圖曼軍隊是同盟國之中唯一沒有崩潰瓦解的軍隊,而是在停戰後進行有
組織的解除動員。德國、奧匈、保加利亞全都以崩盤告終,協約國方面的俄國也同樣潰散
,土軍的韌性恐怕超乎許多人的意料之外。
: 德國為了讓土耳其參戰
: 必須提供資金跟物資上的援助
: 正式參戰就支付200萬土耳其鎊的黃金
: 接下來八個月 分期支付 300萬鎊
: 還要提供高達2900萬鎊的軍用物資跟協助
如果考慮到上述《霸權興衰史》引述的數字,這筆資金用於支持三百萬兵力根本就不算浪
費,尤其土軍的效能很高。1917到1918年間大英帝國聯軍根本是靠人數和資源砸死土國,
德國的投資屬於血賺不虧甚至大賺。如果土軍沒參戰,德國只會更慘。
: 那土耳其戰爭期間動員多少人參戰呢?
: 總共280萬 佔全國人口12% 任何一時間點 都沒超過80萬人
: 其他同盟國都把土耳其比下去
: 俄國1400萬到1550萬
: 法國840萬(50萬殖民地)
: 大英帝國540萬
: 感覺對面的隊友都比土耳其給力
: 奧地利350萬 也比土耳其多
: 那德國自己呢 1320萬人 17到50歲男的85%
: 感覺西線都快自己來扛了...
總人口和男丁的比例可以這樣亂比喔?你知道一二戰各國動員率多少嗎?扣除工業動員的
人數,單論軍事人員,美國在1943年也就16.4%,英蘇德分別在22~24%。考慮到鄂圖曼的
經濟狀態,能達到15%已經很厲害了(我Mehmet Fatih Bas在1914-1918-online發表的數據
,和Erickson在Ordered to Die裡面估計的數字相差不大),事實上打完一戰雖然沒崩潰
,土耳其的經濟確實是受到災難性的打擊。
: 戰略上土耳其負責牽制國土接壤的俄國 英國佔領的埃及
: 人數輸沒關係 表現也...
事實是表現非常優異,Granger更稱土軍真金不怕火煉,越是到了潰敗的邊緣越顯得令人
敬佩的頑強和老練(此指1917年英軍激戰後佔領巴勒斯坦的過程);Erickson也指出土軍在
1918年秋季敘利亞的慘敗中,主要劣勢在於交通線與補充兵系統的接近崩潰,師以下的各
層級都表現出與德軍相當的反應能力──土軍對敘利亞的戰略投射能力不足,不代表土軍
瀕臨瓦解,因為土軍在高加索戰線的補給與人力都顯得相當充裕,主要還是不同的交通線
造成不同的戰略投射能力。土軍在停戰前夕已經在敘利亞北部重整防線,可再作最後努力
,由此也可見土軍的韌性與戰爭潛力極限。
: 除了加里波利半島戰役 有讓英法付出相同死傷
: 剩下戰役都幾乎是輸的比較多 死傷也多...
: 書讀下來 單就一戰隊友來說
: 土耳其真的有點雷...
因為那本書就是專門講鄂圖曼的戰敗,當然根本就沒有公正客觀且詳細審視土軍的戰力,
要了解土軍的表現好歹找上面說的Erickson的著作來看,不過只有英文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