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二戰結束後才真正發揮所長的「服部卓四郎」所著之『大東亞戰爭全史』中。
※只節選重點相關,鳥翻有誤請指正,因是翻譯會修正方便閱讀但視角還是日方為主
自日俄戰爭後的1907年(明治40年)起,日本統帥部開始制定「帝國國防方針」。國防
上的主要對象為俄國,防備日俄再戰;或許是為了確保在大陸的日本既得利益,照海軍
的強烈要求依俄、美、法的順序列出清單。
1936年(昭和11年)五月一日最後改定之日本的國防方針、用兵綱領,與各年度作戰計
劃。
日本帝國國防方針
第三條
帝國的國防目標為衝突可能性高且強大、國力懸殊、已備戰的美國、蘇聯;
同時為防備中國、英國,帝國國防所需的兵力要滿足帝國國防方針所求能壓制
東亞大陸與西太平洋。
日本帝國軍的用兵綱領
第二條
與俄國為敵時~
第三條
與美國為敵時~
第四條
與中國為敵時~主要目標有初期佔領華北要地及上海一帶。
陸軍需擊破華北方面之敵佔領京津地區,與海軍協同攻略青島、佔領上海一帶。
海軍協同陸軍攻略青島,與陸軍合作佔領上海一帶且壓制揚子江水域。
第五條
與英國為敵時~
但此國防方針、用兵綱領決定後不久就爆發中國抗日戰爭,接著歐洲大戰爆發,德義日
三國同盟條約的締結等諸情勢變化。
日本陸軍(每)年度作戰計劃的主體始終是對俄(蘇)作戰。直到美日交渉不順利後,
才開始有對華出兵計劃與對菲律賓作戰計劃,1939年(昭和14年)後才有對新加坡作戰
計劃。
※美日交涉後原文是【華府会議以後】,但個人無法比定其精確年份日期
對華出兵計劃是基於當時的日華關係與中國的實情,主要是為了日本居留民的生命財產
保護等所必需,純粹是局部性出兵的計畫。對菲律賓與新加坡作戰計劃都是顧及萬一對
美戰爭又或對英戰爭發生時,陸軍為了應對海軍所計劃的一部分作戰。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的轉變]抗日戰爭爆發後中日間進入了全面的戰爭狀態,日本陸
軍制定的年度作戰計劃的基礎條件為之一變。大約在這個時候即1939年(昭和14年),
陸軍的計劃區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與中國的抗日戰爭持續中對蘇發動戰爭時的
計劃;第二部分為、對蘇戰爭中更不得不與美英等第三國開戰時的計劃。
日本海軍年度作戰計劃的主體不言而喻始終是對美作戰。
※
關東軍作戰參謀主任服部卓四郎在這絕口不提「諾門罕事變」,就這樣地帶了過去好像
沒發生過www
但可看出日本陸軍從日俄戰爭以後的幾十年以來,其主要目標都是俄國。不是對中國沒
興趣但面積是日本全境的三倍大的滿州(東北)還在消化中。
從國防方針中對中國只打算防備,是與英國同列程度的警戒。
從用兵綱領中也可看出萬一有事只打算佔領北京、天津、青島、上海等要地。之後的年
度用兵計劃也是局部性的,但沒想到被先手帶入了全面戰爭。
使得日本之後的對蘇作戰無法以全力、完備的狀態發揮其「傳統的精神力」。
不過本書提出了日本大本營的戰爭計劃是基於[德義不敗]這個基本想法。所以撞了一
次車就放棄全部交給了神隊友 Cover,自己當個豬隊友就滿足了。用兵綱領對俄還洋洋
灑灑的寫了一堆作戰計劃結果...
也難怪朱可夫會評價日本下級軍官很優秀,越上面越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