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百官志中顯示出的四世紀末羅馬陸軍已有許多研究,這裡僅指出幾個東羅馬部隊的議
題以供參考與討論。
先探討兵力。前面估計過,野戰軍中最強的是色雷斯野戰軍,不過兩支中央直轄的御駕野
戰軍合計則遠遠凌駕於各區域野戰軍之上;各軍區單位數量整理如下:
軍區 軍團 輔助步兵 騎兵 水師 共計 帳面兵力估計
埃及 4 9 18 - 31 15,500
伊蘇利亞 2 - - - 2 1,000
底比斯 4 11 25 - 40 20,000
腓尼基 2 5 19 - 26 13,000
敘利亞 1 4 12 - 17 8,500
巴勒斯坦 1 11 18 - 30 15,000
奧斯若恩 2 2 15 - 19 9,500
美索不達米亞 2 2 13 - 17 8,500
阿拉伯 2 5 14 - 21 10,500
亞美尼亞 3 10 13 - 26 13,000
西徐亞 7 8 7 - 22 11,000
默西亞第二 6 13 7 1 27 13,500
默西亞第一 3 13 8 2 26 13,000
達西亞 9 9 9 2 29 14,500
註:現存抄本中,奧斯若恩軍區有一個番號缺損難辨、只剩駐地,該單位經研究考證應為
軍團,因此前文列表少這個單位。
百官志中列出的各野戰軍與軍區部隊僅供參考,利比亞軍區的存在與其下轄部隊難以確認
,部分兵團的單位數量與名稱也在不同抄本中存在差異。此外,百官志並未列出其他文獻
曾提及的幾支東羅馬水師,比如說應為東羅馬主力的亞歷山卓艦隊。
儘管文獻缺損,也未計入大量非戰鬥人員如水師的划槳手等,百官志列出的東羅馬帝國野
戰軍與軍區部隊帳面人數至少有二十七萬人以上。
在兵種方面,百官志顯示軍區部隊的騎兵比例頗高,作為戰略預備隊的野戰軍反而還更重
視步兵。早期有論者認為羅馬帝國後期野戰軍以騎兵為主、軍區部隊以步兵為主,然而野
戰軍概念草創時就已包含強力步隊,到了四世紀末百官志抄錄的時期,野戰軍依然以步兵
為主體,其騎兵重視質甚於量。
騎兵雖然戰術機動性高,遠距離戰略移動的後勤和耐力需求較高,且野戰軍的速度終究取
決於步兵和輜重;另外,此時步兵仍屬正面會戰的主力,騎兵更有利於巡防、哨探與擾敵
,是以野戰軍的騎兵比例反不如軍區。野戰軍部署到前線時,會抽調周邊軍區的部隊進入
序列,所以騎兵人數仍可維持一定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埃及軍區與伊蘇利亞軍區由Comes指揮,乍看之下司令官的軍階較高,然而
可以看到兩者掌握的兵力並未較多,伊蘇利亞軍區規模更特別小。這兩個軍區的特殊性可
能是在定位上而非平時管轄的兵力規模──兩者都位於帝國腹地,與邊境上負責截擊的軍
區不同,可能更偏向主持後勤與動員的機關。
在部隊構成方面,除了前述騎兵比例,還有幾點值得討論。首先是步兵之中,「軍團」與
「輔助步兵 」的比例,東羅馬各野戰軍的步兵構成中,軍團至少也有近半比例,維持步
兵之中的主力地位,然而軍區部隊的步兵則普遍以輔助兵較多。
前面稍微提過,輔助步兵與軍團的裝備大致相仿,然而相較於軍團,輔助兵較為輕裝,戰
術也比較彈性。換言之,比起專司正面衝突的軍團,輔助兵比較精擅鄉間游擊掃蕩與威力
偵查等行動,在邊境上能夠承擔較彈性的任務與職責。
如前提及,四世紀以降的羅馬步兵單位普遍會抽選部分人員兼任輕步兵,因此純粹的輕步
兵單位數量無法反映羅馬陸軍整體對火力投射的傾向。時至四世紀下半葉,羅馬步兵已經
不再強調分隊輪番衝鋒,改以靜態守勢、火力投射為主,裝備也隨之變化,盾牌較為狹窄
以因應更密集的前排陣列,長矛與長劍取代了短劍,飛鏢與輕標槍取代了重標槍,弓箭也
成為較普遍的裝備。
此外,東羅馬各軍區的騎兵之中已有為數不少的弓箭騎兵番號,顯然是因應伊朗與匈人騎
兵的威脅,也因為其戰術特性適用於對付騎兵偏弱的中歐蠻族。鐵甲騎兵給人印象深刻,
然而因為無法承擔彈性的任務,只有衝鋒一職,再加上成本昂貴與機動力不高,數量相當
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