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ouei (金山好吃粥,伸!)》之銘言:
: 正面的例子,我想到的是三國末期,王濬早在操練水軍時,就在用大船模擬水戰了,《晉
: 書王濬傳》:
: "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
: 來往。又畫鷁首怪獸於船首,以懼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 接著便是實戰部分,雖說滅吳戰爭當中,陶濬在《三國志孫皓傳》聲稱"蜀船皆小,今得
: 二萬兵,乘大船戰,自足擊之",蜀船指的即為晉船
: 但個人看法是陶濬眼中的小船,其實只是晉軍的先遣部隊,這批小船目的是為了弭平長江
: 上的障礙,且看《晉書王濬傳》如何形容王濬行軍
: ,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拔除吳軍所設,意圖阻擋晉船的鐵錐
: 注意先行二字,同理著名的橫江鐵鎖,便讓速度較快的小船行駛在前頭,輔以火炬燒掉鐵
: 鎖,亦十分合理
: 於是"船無所礙",船的大小業已未能構成前進不了的致命傷
: 換個角度想,如果晉船連主力都是小船,那當初用大船訓練不就有點奇怪
: 換小船實戰,一般來講只會遇到比大船更嚴重的搖晃(暫且均視為平底船或均為尖底船)
: 所以竊以為實戰的仍為大船
: 這股自古未有的大船氣勢,即使給末代皇帝孫皓遣人率舟軍萬人迎擊,照樣望旗而降
: 後來兵臨石頭城下,孫皓自己都"聞濬軍旌旗器甲,屬天滿江,威勢甚盛,莫不破膽",正
: 式結束了三國時代
〝太康元年正月,濬發自成都,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
擒其丹楊監盛紀。
吳人於江險磧要害之處,並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先是,羊祜獲吳間諜,具知情狀。
濬乃作大筏數十,亦方百餘步,縛草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鐵錐,
錐輒著筏去。
又作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然炬燒之,須臾,
融液斷絕,於是船無所礙。〞(晉書‧王濬傳)
這裡寫的鐵錐跟鐵鎖的設置點,考古有發現
在長江險要設置鐵錐、鐵柱跟鐵鏈的朝代很多
考古遺跡沒有文字留存,所以無法確定是那代所設
不過遺跡的風化程度不一
應該是不同時代的遺存
這個丹陽不是丹陽郡,而是巴東郡秭歸縣的一個城
水經注釋‧江水
〝又東過秭歸縣之南
注釋
故《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
指謂此也。
江水又東逕一城北,其城憑嶺作固,二百一十步,夾溪臨谷,據山枕江,北對
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東北兩面,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
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
楚子熊繹始封丹陽之所都也。〞
所在地為巫山,又名丹山,因此名為丹陽
鐵鏈的設置方法是在兩岸鑿穿岩石,打出牛鼻孔,將鐵鏈穿越其中設置
https://i.imgur.com/S2Ood84.jpg
據考古考察兩側大孔孔徑50~60cm、石鼻孔徑45cm
小者孔徑45cm、石鼻孔徑40cm
另有多個小孔
孔徑從30~10cm不等,最小為8cm
功用除了繫纜繩外,也可拴繫舟船
根據高度,牛鼻孔底部位置高於枯水期水位80cm
鐵鏈高度也大約如此,在豐水期鐵鏈會沉於水下(如果沒有解開的話)
https://i.imgur.com/6kTXArm.jpg
至於鐵椎的設置點可能跟鐵柱重合
遺跡設置時代一樣不明
https://i.imgur.com/rQHGaZW.jpg
至於晉書寫的「融液斷絕」
以當時的科技力辦不到,而且效益太低
常用辦法是用火加熱再以水冷卻,造成鐵質脆化,
再用大鐵鎚鎚斷或船首加固用撞的撞斷
簡單並且實用的多
照晉書寫的〝又作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然炬燒之〞
王濬應該也是用此方法
而不是融斷
這裡誇大了
目前這些遺址已經沉入三峽大壩
無法做進一步更深入研究
這是大壩完工前的搶救考古成果
有興趣可以閱讀
《三峽古棧道(上)瞿塘峽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