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不是問為什麼出現流鏑馬,而是為什麼日本出現射騎才是
流鏑馬只是武家訓練射騎的一環,而且是低階入門款是用來熟悉在馬上射箭的操作
日本古來的各種知識與技術,多因為中央衰退及戰亂而荒廢。在日本歷史常看到「○○
故実」這種東西,通常都是因為某專門的知識或技術已經流失,所以從故人的日記、筆
記、文書資料中試圖還原或重建
一般這類文武【故實】常會被壟斷成為某某家的家業
現在的流鏑馬也是小笠原等舊家從古早流傳的知識中重建出來的,跟原始的有幾成像?
從「多賀高忠(1452~1486)」所著之『高忠聞書』中
一 三物といふは、流鏑馬、かさかけ、犬追物、かけものの事なり、但近年
は流鏑馬まれなる間、大笠懸かちだちをも云也、
一 五物と云は、流鏑馬、笠懸、小笠懸、犬追物、かちだちの事なり、
流鏑馬=固定靶
かさかけ=笠懸=有大、小、遠笠懸等不同大小、配置、距離的固定靶
犬追物=追射活靶
かちだち=徒立ち・歩立ち=弓盡馬亡時的徒步戰鬥
從中可知流鏑馬是初級射騎、笠懸中級、犬追物乃上級訓練,這類傳統的武家訓練隨時
代與戰法的變化佚失。現在流傳的流鏑馬只是重建儀式化後的遺產
※
日本沒有太多騎兵(有資格與財力擁有戰馬),下面借個江戶時代的示意圖
雖有時代差異但傳統上武士郎黨(從者)的組成差不多是這樣
https://imgur.com/EL4Fb2f
侍(專業)>足輕(戰鬥員)>中間(身分介於足輕與小者之間)>小者(下人)
騎馬的武士(小領主)、徒步的徒士(侍)、若黨(不一定算武士、通常指身分低、或
年輕的武士)
中間(鑓持ち、馬の口取り、挟箱持ち)、小者(草履取り)
一般而言【足輕】以上才是作戰單位,【中間】與【小者】是輔助、雜用人員
通常【中間】不能像【足輕】帶大小刀,常負責持旗、馬印、楯、牽馬等軍事相關的雜
役,但一般不負責直接作戰。部分受重用的【中間】會成為【長柄の者】,成為持長柄
鑓作戰的人員。【鑓持ち】通常解釋為幫主人拿槍而非槍兵
在日本中世【中間】、【小者】通常是年季奉公,所以忠誠度有限。足輕以下有時會被
通稱為【雜兵】,與侍(武士身分)作區別
平安與南北朝時代【大鎧】是騎馬的上級武士所用,主要為在馬上使用弓箭與著重防禦
弓箭的設計,十分沈重但對弓箭的防禦力很高
【胴丸】原本是中、下級徒步武者所用,與大鎧相比較輕量化、行動方便。南北朝時隨
作戰形態的轉變上級武者也開始改用胴丸,並加配大鎧所用的大袖(兩肩的盾狀物)
【腹卷】原本是下級武者所用,在戰国時代被混稱為胴丸,並有上級武者也開始著用也
有加配大袖增加防禦力
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裝備與職務,爾後進入戰国時代鐵炮的導入與當世具足的發展等
※
回到為什麼會出現射騎,應該很難做出個確切的答案。有馬又有弓就演變出來了嗎XD
平安時代其實沒有這麼多的武士。侍本來是以武藝服侍貴族之人
貴族坐牛車、侍在四週警護,莊園盛行後有從中央下放到地方與地方豪族轉化等等
但就如上面的武士與奉公人結構,大哥帶小弟、這一開始並不是軍隊、而是私兵
在中央能成為服侍貴族的武士的通常都是貴族分家、後人,或地方上的實力者等,至少
有武藝、有能力準備一領一疋(一副甲冑&馬)帶上一批小弟,才能從事保鑣這一行
一般作戰也都是遠程交戰先、然後才會進入近戰。就如上述的『高忠聞書』中五物的前
四項都是射騎演練項目,但最後還是有步行近戰
魏志倭人傳就記述
其地無牛馬虎豹羊鵲 兵用矛 楯 木弓 木弓短下長上 竹箭或鐵鏃或骨鏃
和弓一開始(很古早)就是不對稱的造型,後來馬匹引入兩者結合了起來。雖然有大和
王朝乃騎馬民族渡來之說,但朝鮮人算是騎馬民族嗎?應該只是有騎馬技術的民族吧
近年的 DNA 研究日本在來馬的血統是由朝鮮半島渡來的單一血源所演化。而日本人的
血統則是多方混血,主要的爭議還是在於繩紋人=>彌生人的政權是融合還是取代
但其實很難有肯定的結論,只能說彌生時代的渡來人的確引入了新的物產與技術。東日
本有騎術與蕨手刀的蝦夷人與北海道的阿伊努族之關聯似乎都無定論
連邪馬台的確切地點何在都只有一堆假說無定論了,原本傳說某某古墳是某某天皇陵的
近年考古多半也都對不上邊
要深究日本的射騎演化,得出就是這樣演變來的感覺上很有難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