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了其實軍事思想真正厲害的不是中共
甚至也不是韓共 畢竟韓共也只是學生
真正的魔頭是兩者背後的蘇聯
蘇聯的軍事思想就圍繞在縱深作戰
這在二戰前開始發展而在二戰中達到完成
在攻勢方面 縱深攻擊跟德軍閃電戰最大的不同就是投入兵力的數量以及次序
德軍傳統性戰力不足 於是閃電戰是以少數矛頭的機械化精銳部隊
擔任攻勢矛頭 後續的一般部隊再慢慢跟上
而且德國相對不太重視情報作戰 在WW2中好幾次被蘇聯唬得一楞一楞
根本搞不清楚其攻勢重心所在
蘇聯的縱深攻擊則是將部隊分成好幾個梯次
先用軍事情報推測出大致的敵軍弱點後
集中大量戰力
第一波梯隊壓在敵軍防線上來找出精確的弱點
等到發生小規模突破後就續投入第二波梯隊撕開這些缺口
擴大攻勢 展開追擊 等到第二波梯隊也消耗了
就投入第三波甚至第四波梯隊
這也是為什麼二戰後期蘇聯紅軍能夠一次戰役推進幾十甚至幾百公里的原因
https://pbs.twimg.com/media/AvwFKa2CAAEujVI.jpg
最經典的表現在1945年8月入侵滿州的八月風暴作戰
儘管當時日軍防禦戰力已經很弱 但這依然是史上最成功的攻勢
https://truth.bahamut.com.tw/s01/201608/410c15ff8c724325b14c3883a012783f.GIF
但蘇聯的縱深攻擊有點難以模仿的部分在於
不僅需要綿密的作戰計畫
還需要壓倒性的戰力優勢以及能維持好幾波梯隊的補給
後來受蘇聯軍事影響的北韓跟北越
在1950年的韓戰開戰奇襲 以及1968年的越戰新年攻勢中
韓共跟越共都面臨了儘管最初的大規模奇襲非常成功
卻因為後續戰力難以維持戰果也沒辦法一舉將敵人擊敗的問題
甚至由於對手的美軍一旦站穩據點後火力優勢太強 就啃不動那些據點
另一方面還可以在談縱深作戰的另一個面向
也是蘇聯發明的縱深防禦
縱深防禦的概念則是不同於WW1那種很本能的一線防禦
而是計畫性的將防線分成很多小據點以及很多層
來吸收跟遲滯敵軍的攻勢
https://qph.fs.quoracdn.net/main-qimg-49cc4ed6f4e3237a5748abf402e72be7
這部分除了表現在庫斯克會戰之外
在中越戰爭中學習蘇聯軍事思想受蘇聯指導的越南邊防部隊也很好的利用
縱深防禦遲滯了中共攻勢
當時戰力不足的越南邊防部隊捨棄了一線防禦
而是改成在能控制各道路的諸高地上部屬防禦陣地
以火力各自對試圖通過的中國軍進行反擊
然後一直受到損失的中國軍就不得不試圖強攻這些高地才能通過
這防禦戰術有個問題是前線單位各自化成很多小據點
得各自為自己的生存求戰 而且一旦被包圍就很難撤退
所以死傷也很慘重
但確實有效遲滯了中共的攻勢
如果看中國網路上一些關於中越戰爭的回憶錄
就有很多是關於攻擊越南的高地防禦陣地 然後因為支援火力不足
跟砲兵前觀訓練不足 所以陷入苦戰
最後只能搞什麼向我開砲之類仰賴士兵犧牲的戰法來解決問題
而且很多都會提到部隊前進時被越南軍從側面攻擊
這些都是越南軍佔領了控制道路的諸高地造成的
相較之下傳統的一線防禦各單位左右都有友軍掩護
不用擔心被敵軍包圍 但相反地時常一旦左右被敵軍突破就發生心理恐慌
各自鳥獸散後撤
在WW2初期這種狀況就常發生
甚至1950年冬天美軍敗退的原因也是中共的攻勢插入了美軍跟南韓軍的防線之間
加上奇襲效果 導致誤判了中共的戰力遠比實際上的更強大
才恐慌性的後撤
到了1951年春天之後美軍明白中共戰力有限
被小規模突破也不緊張 派部隊堵上就行
於是就發揚本來的戰力優勢一路壓回38度線
(之後沒有再度突破38度線就是政治判斷了
因為歐洲參戰各國跟美國內部都有人擔心蘇聯也正式參戰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