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https://item.jd.com/10022031146219.html
巴巴羅薩作戰堪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作戰,對人類歷史的影響深遠。而巴巴羅薩
本身留下的許多 What if 問題更是成為軍迷討論二戰史中無法迴避的議題。
敝人在板上也曾留下爭論元首第34號訓令的正確與否跟莫斯科會戰討論的相關文章
過往西方主流思想往往把未盡其功的巴巴羅薩作戰失利原因都推給希特勒;然而,隨著
蘇聯解體後許多俄文資料的公諸於世跟西方世界史學界基於大量原始檔案重建戰況下
許多過往德國二戰名將的為尊者諱逐漸被打破,讓我們重新理解到整個巴巴羅薩的輪廓
近日上網看到有人在爭論巴巴羅薩制訂時的相關問題,覺得把前幾年讀這本書時做的
一部分簡單摘要放上來會對討論品質很有幫助:
=============================================================================
這本書主要是用德國老兵的基層觀點具體看待41年夏天的戰事,跟過往的將領與參謀本部
的觀點有所不同。德國在1987年後才開始提出應該重視底層官兵的觀點,但直到2000年代
才蔚為風潮,但可惜為時已晚,許多老兵已經過世,而本書作者大約採訪或引用了數百位
1941年在東線中段作戰的官兵的觀點寫出這本書
==============================================================================
『德國的策劃者為何如此自信,以致鑄成大錯?他們並非愚蠢之輩,不僅訓練有素,還
擁有多年軍事經驗。他們認為自己仔細考慮過所有可能性,並相信所得出的結論是有效
的。可最終他們卻作出了軍事史上最狂妄的舉動。』 G.P. Megargee
============================================================================
1941的巴巴羅薩計畫受到色當奇蹟以及自以為得自1940年的經驗教訓的誘惑,成為幻想的
受害者。而這種幻想曾經令西里芬元帥沈迷不已:一場快速機動戰可以迅速又果斷地擊敗
擁有物質優勢之敵,這種運動戰在一場所謂的決定性殲滅戰中得到。因此這讓哈爾德與其
同僚認為:法國戰役的戰例可以證明取得戰鬥勝利僅僅只是制定適當作戰方案的問題,
嚴重曲解了1940年的教訓。這種想法帶給巴巴羅薩作戰計劃制定中造成致命影響。
希特勒在40年夏天,當美國國內的選舉分成三種陣營:干涉、孤立、與灰色地帶時,估計
美國會在1942年參戰;而對於蘇聯的評估雖然缺乏確切情報,但蘇聯正在重整軍備與恢復
帝俄勢力範圍是不爭的事實,對德國人的行動也越來越有威脅性。同時正如同美國掐著日
本戰爭機器的命脈一樣,蘇聯也越來越深的影響德國戰爭機器的運作:石油、糧食、礦產
、橡膠等等。因此不能將德國戰爭機器的持續運作寄託在史達林大發慈悲上是希特勒的重
要觀點 因此入侵蘇聯慢慢變成了希特勒與軍方的共識。40年夏天,OKH開始研究在東部
展開一場戰爭所要達成的具體目標。
希特勒本打算在40年秋天就發動征俄戰役,但被約德爾勸阻:事實上不可能完成調動說服
1940/7/31 希特勒正式宣佈將入侵蘇聯,認為這樣就能讓英國人的寄望破滅,完成整場
戰爭。另外,面對42年可能參戰的美國(希特勒如此認為)與英國聯手的海權聯盟,跟蘇聯
打一場大規模陸地戰役是德國人能夠採取主動的戰場;但是進攻蘇聯不只是基於軍事戰略
計算實用或機會主義的考慮,而是深深陷入了希特勒自身的意識形態,這是一場希特勒的
戰爭 。
============================================================================
老毛奇元帥把卓越的組織與戰略規劃能力跟明白戰爭中什麼是可能的,什麼是不可能的
敏銳直覺聯繫起來。雖然克勞賽維茲講過戰略應該服從政治,但他也強調戰爭藝術的首要
義務與權力是在阻止違背戰爭本質的要求,毛奇也同意這種觀點。
然而,1940年的德國國防軍卻幾乎忘了這點。他們從未質疑過希特勒的目標
(無論是實際還是道德性的),無視一堆實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