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版: https://zhuanlan.zhihu.com/p/431151647
關於1633年荷蘭人與明朝的衝突,線民的認知是這樣的;1633年7月12日,荷蘭人突擊廈
門,擊沉了擊沉鄭芝龍的25~30艘大型戰船及其他的15~20艘小型戰船,這些大型戰船往往
載有2~30門的大砲,是鄭芝龍新造的歐式大帆船,但實情真是這樣的嗎?
其實原文的意思是鄭芝龍旗下有25~30艘裝有16或20或36門大炮,有歐洲火力等級的大型
戰艦[注1],但為何以訛傳訛,從歐洲火力等級的大型戰艦變成了歐式大帆船?說真,我也
不知。撇開這個,以當時的環境條件來看,鄭芝龍是無法造出歐式大帆船,原因如下:
注1:《熱蘭遮城日誌》卷一104-105頁
1.中國船匠無建造歐式帆船的經驗與知識
在那個年代,是沒有船支設計圖的,更別說有船模,先造船模再把船模放大成真正的船,
始於17世紀末,船要怎樣造,只存在船匠的腦子裡。那時中外皆也無造船科學,一切都是
經驗主義,以師徒制代代相傳的造船知識傳承下來。
中國戎克船與歐式帆船的結構非常不一樣,比如中國戎克船用稀疏船肋+橫隔板,歐洲船
用密船肋,中國戎克船的船體像鴨子,歐式帆船的船體像魚。中國船匠無歐式帆船的認知
,哪有辦法光是用肉眼看就瞭解結構呢?而且造船的工法也不一樣,歐洲人做船的肋骨時
用蒸氣把木頭蒸彎,歐式帆船的桅杆是拚接式的,高桅杆讓船的重心肯定與戎克船不同;
還有舵的構造也不同[注2],這些都是中國船匠未知的領域。
那鄭芝龍購買歐式帆船搞逆向工程彷造呢?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船是非賣品,荷蘭
東印度公司(VOC)不會賣的;以前鄭芝龍有意願花大錢收購,但VOC不賣就是不賣。
注2:中國戎克船用的舵叫軸轉舵,由艉槳演變而來,由捎公用人力去搖。歐式帆船用繩子
與連杆把舵盤與船舵連在一起,舵手操作舵盤來控制船的方向。
2.鄭芝龍招募不到歐洲船匠
既然中國船匠造不了歐式帆船,那鄭芝龍招募歐洲船匠總行吧?答案是No。
學者Robert Parthesius把VOC的船分為10級[註3];裡面有舢舨、當地船支、歸國大船
(retourschip)與亞哈特船(Yacht)等等;其中能遠洋的歸國大船與各類亞哈特船全在荷蘭
本土製造,然後花半年以上的時間開來遠東。巴達維亞總部一直想要在巴達維亞建立造船
能量,但沒有辦法;該地的船廠只能維修。
註3: Dutch Ships in Tropical Waters(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65
頁
如果巴達維亞總部因為湊不齊歐洲船匠而無法造船,請問鄭芝龍又如何辦的到呢?
3.中國水手拒絕操作歐式風帆
歐式帆船其中最大的特點是帆種多樣,比如斜杠帆 、三角帆、主橫帆、前桅帆等等;且
桅杆異常高聳,上面有多面風帆,跟中國戎克船桅上往往只有單面帆是不同的。在航行
時,水手往往要根據風況與風向,在桅杆上爬上爬下,繫繩子、綁繩子、收風帆、揚風帆,
而中國水手只要站在甲板,用轆轤將極為沉重的席片帆升起降下就好。
包樂史提到在18世紀,VOC雇用約2000名的中國水手補充歐洲水手因遠航帶來的損耗;雖
然中國水手吃苦耐勞,但他們拒絕爬到帆纜上展開從帆桁下擲來的帆底邊索以降下或收攏
風帆,所以VOC只好另外僱傭爪哇水手來幹這樣的活,因為爪哇人願意爬上爬下[注4]。
所以,就算鄭芝龍有歐式大帆船,他也找不到中國水手願意操帆(除非他願意雇用爪哇人)
,沒有歐式帆的歐式帆船,性能還有優勢可言[注5]?
注4:
https://twgreatdaily.com/jv9CnnMB9ODqL9zEX28A.htmltwgreatdaily.com/jv9CnnMB9ODqL9zEX28A.html
注5:歐式帆的性能優勢請參考
媽寶地狗:中國戎克船的缺點
所以根據以上推論,我認為鄭芝龍是沒有歐洲大帆船的,只有裝配夷炮,擁有歐洲火力等
級的大型福船。
參考資料
曾樹銘 (2009). 華舶的奧秘
毛漢光(2018)."臺閩間的明清古船─臺灣海峽史之一
《熱蘭遮城日誌》卷一
東印度報告
http://ship.nmmst.gov.tw/ship/content/154/646ship.nmmst.gov.tw/ship/content/15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