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aoboo (薩伊克斯)》之銘言:
: 二戰前期的英國遠征軍司令,敦克爾克大撤退時的陸軍統帥戈特勛爵
: 為什麼在撤退成功以後整個就被冷凍起來了?
: 看了一下之後的職位是國民自衛軍總監->直布羅陀總督->馬爾他總督
: 沒再重返過戰場而是去後方做行政,也不是高司參謀
: 這種安排覺得有點浪費阿,畢竟是有上場被電過的
: 英國當時應該沒有太多有大部隊實戰指揮經驗的將官吧?
: 而且還是在西線被突破之後這麼混亂的情境上做到建置撤退,
: 就算有德軍自己錯失良機的成分在裡面也還是種成就
: 再怎麼說應該也不是無能之輩,沒有功勞也該有苦勞
: 看了英文Wiki有提到邱吉爾因為西線BEF的失敗而對他失去信心
: 因此沒有再讓他有機會重返戰地接掌指揮權,這種說法是否有出處或是根據?
: 因為看邱吉爾的回憶錄對戈特勳爵其實沒太多的責難或是意見,整體評價算是中立偏正
面
: 而且說到底BEF在西線既不是主角也沒犯什麼大錯,把責任怪到他好像也很奇怪
我對於戈特的遭遇沒有直接的答案,但是可以提供
一些側面的比較。
二戰開戰後,其實不少人認為老將們的軍事訓練已經跟不上時代,必須通通換掉,其中做
得最徹底的當屬美國的馬歇爾,啟用了年輕的艾森豪。
而二戰中的美軍撤換指揮官也很頻繁,只要表現不理想或是被認為不適任就被換,並不一
定是因為能力不強。當然軍長師長還有機會在別的戰場重新證明自己。更高層級的就難了
。
美國的軍事作家Thomas Risk在他的著作The Generals: American Military Command fro
m World War II to Today中認為這是為何美國陸軍在二戰中的表現比二戰後的表現好。
二戰後承平時期美軍將領有跟國軍類似的職務輪調制度,因此不管戰場表現如何,只要沒
有出大差錯,都是任期到了材換人。
回到二戰時的英國,其實邱吉爾撤換將領有時還真的不見得跟才能相關。
大家熟悉的北非戰場的前兩任地中海司令韋維爾跟奧金萊克論能力跟戰功應該都比亞歷山
大強,但是還是被邱吉爾換掉了。
而保衛英國打贏不列顛空戰的道丁更慘,最後連元帥也沒拿到。
軍人的才幹跟際遇有時真的造化弄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