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elldog (媽寶地狗)》之銘言:
: 經略復國要編卷3
: 檄大小將領十六日
: 一議攻戰之勢。説者謂倭之鳥銃我難障蔽,倭之利刀我難架隔,然我之快鎗、三眼鎗及諸
: 神器豈不能當鳥銃?倭純熟故稱利,我生熟相半故稱鈍,原非火器之不相敵也。
: 倭刀雖利能死人,我刀雖稍不如,豈不能死倭哉?倭之所以能敢戰者,非緣一刀之故,其
: 實殊死戰也。前者死,後者進,無少退怯。今日調兵四至,雲集烏合,若兵無統紀,士分
: 彼此,心果堅耶,否耶?西夏之事可爲殷鑒,豈我之刀不能敵倭,倭之利刀不能架隔?
: 殆非也,其心實不如倭之死戰也。
: 倭之利刀我難架隔,並不是倭刀長,我刀短,也不是指刀本身上的差別,而是雙方武藝上
: 的差距,因為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純熟故稱利,生熟相半故稱鈍,所以這裡的鈍與利,
: 並不是物質上的。
宋應昌是在批評說明軍拿裝備當藉口,不認真訓練與作戰
並因此提出火器射程和刀長度的議題,來作為批評的主軸
而都已經提到快槍、三眼槍和短刀了,批評的對象當然是北兵而不是南兵
這裡可以延伸出的內容還可以牽扯到南北兵的派系爭執等等
而此文所述的利刀當然是指刀,後面的利、鈍才是指技術,兩句話風馬牛不相干,
如何可以這樣牽扯到一起
你不只是完全看不懂原文意旨,還可以隨便超譯出所謂的刀不是指刀,
更誇張的是完全是「我認為」、「我覺得」,完全不用提出任何論證推導,
只能說這一串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
至於我為何可以說你必定是鬼扯呢?見下文
: 但如果你把此文解讀為宋應昌只是在比較雙方刀法,這解讀未免狹隘;明軍的肉搏兵器並
: 不是只有刀劍,有戟、斧、刀牌、钂鈀、長槍..etc;日軍也不是只有野太刀,有打刀、
: 薙刀,短鑓(2~3公尺的短槍),長鑓(所謂的2間半、3間半);
: 所以我認為這裡的倭刀、我刀,並不只是刀術,解釋要更為擴大些,刀是泛指各類長短兵
: 器的白刃戰技藝,就像有人會用刀劍來泛指兵器一樣,那宋應昌這段文應該這樣解釋:
: 倭人的白刃戰厲害,我軍雖然稍稍不如,但不代表不能砍死倭人;倭人善戰,並不光是他
: 們的白刃戰厲害,而是他們不怕死。所以並不是你們白刃戰輸給倭人,而是你們沒倭人不
: 怕死。
: 這樣的解釋,應該比只是把刀利=刀術好更為全面;所以在宋應昌心理,他認為倭兵的白
: 刃戰是比明軍強的。
批評部分明軍較為怯懦這句話沒有錯,但如上文所述,其受詞不應說是「明軍」,
而是李如松麾下的北兵,蓋此文係南北兵派系互相攻訐的一部分
此外,重點是刀當然是指刀,不是長槍,不是钂鈀,
因為宋應昌在這段話的前一段話(完全是同一篇的前後文)其實是:
我兵在馬上。倭兵在步下。我兵之刀短倭兵之刀長其勢稍不相接。不得器械。是以卒與敵
。須易以長槍大劍。以便搠刺。江南之筤筅金翁刀。率皆長兵。正此意也。陣定而合。須
我之步兵先之。馬兵繼之。馬兵分左右翼擊之。乃法也。
換言之,這篇〈檄大小將領:剿倭機宜〉很明顯的是在探討說北兵的馬兵不能拚肉搏,
並且明確提及南兵使用長兵(並明言此處指的是長槍、狼筅和大刀),
可以克制(或至少是抗衡)日軍長刀,
倡議說要以南兵作為主力,騎兵則負責策應和包抄
原文都已經說得這麼明確了,我都只能懷疑你根本沒讀過原文,只看過別人節錄的語句
(不論是你自己提的《經略復國要編》還是《皇明經世文編》都有)
要不然就是先射箭再畫靶,否則如何會寫出和原文相反的解讀?!
明軍雖然確實認為日本刀法凌厲,可從嘉靖禦倭以降,史料之多,
可從沒說過白刃戰肯定打不贏日本人,你以為土司兵和南兵是靠什麼成名的?
研讀史料,可以這樣剪取隻字片語,搞藍色窗簾、望文生義嗎?這樣還討論什麼?
: ******************************************************************************
: 「南兵,一當百云。」、「曩者蔚山之役,詳探倭賊之技藝,漂輕不猛,倭子三十,
: 不能當韃子一人。」難道1個蒙古人真能打贏30個倭兵?一個南兵真能打得過100個倭兵?
: 這些話都只是譬喻罷了。
: 如果你信這些話,為何「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此贼(努爾哈赤)精兵七千,
: 而带甲首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你就不信了?
真是抱歉,我還真的認為即便是有所誇大的修辭,大致而言方向確實如此
若說李如梅說這話的時候,努爾哈赤還未掃清建州和北關之外的海西,
披甲人和馬匹的數量有限(可參考張建《清入關前的步兵研究》)
到了撫順之戰的前夕、努爾哈赤稱汗之時,其戰力與素質就真不是日軍能比擬的了
明軍在薩爾滸、瀋遼、廣寧歷次戰役,動員的戰力不要說遠超,
至少也是完全不遜於萬曆朝鮮之役期間曾動員的戰力(當然水師無法比較)
結果日軍就算是拿補給當藉口也好,拿政治當理由也罷,
實際上就沒有決心與明軍主力決戰,都是打明軍偏師或堅守陣地而已
而明軍即使多次強攻不克乃至於曾受挫,也都打到日軍非常艱苦的境地
相對來說後金打明軍和朝鮮雖然不是全無難度,但也是經常勢如破竹,
尤其是瀋遼戰役,後金展示的野戰和攻堅能力完全海放日軍,
瀋陽且不說,渾河、遼陽兩戰,把明軍勉強籌集的大軍都給打慘了,
德川家康打大坂還要先騙人填壕,努爾哈赤直接表演當面破障攻城
你可以說日軍沒有充分的機會做出同等的表現,但是無法否認的是,
後金接連正面擊潰明軍的大兵團,是比日軍更為令人震撼的戰果
(謝哩甸之戰,遼東鎮出動的精銳馬兵其實和碧蹄館之戰的李如松相去不遠,
甚至可能還要更甚,然而李如松能久戰之後突圍而出,張承胤就直接被打死了)
: 你為何不跟大家說得更清楚些,在火藥庫爆炸後,瑞典人的反應與明軍不一樣;
: 在右翼因火藥庫爆炸被西班牙人逐出城堡後,霍恩嘗試進攻15次,希望拿回這個要地,只
: 是先機已失,再也拿不回來了。他們可沒明軍那樣火藥庫爆了,整軍都垮了。
: 所以別只會批評別人剪裁史料,只撿自己相信的,你也是。
泗川之戰時,明軍騎兵直接落跑,明軍步兵和當面日軍兵力差距不算大,
在陣腳已亂的情況下最終失敗,沒什麼丟臉的
而且部分單位損失極高,明實錄也說仍有一(回)合的抵抗,顯然不是被嚇就直接逃跑
追根究柢就是明軍騎兵紀律不嚴、步兵又參雜訓練不足的新兵所致
按,諾德林根戰役時,火藥庫爆炸之事較為可疑,
該火藥庫其實是西班牙軍的,只不過新教軍文獻稱其於瑞典軍攻佔碉堡時爆炸
而天主教軍方面則僅稱火藥庫爆炸導致彈藥一度短缺
而即便為碉堡內的火藥爆炸,也無異於當面被迎頭痛擊爾,與自家陣內大炸相去甚遠
詳見The Battle of Nordlingen 1634 (Helion and Company, 2021),P138,
該頁註腳的引述(英文維基百科引Guthrie,不夠全面)
但是可查另一場戰役、1622年的Wimpfen戰役,新教軍亦於騎兵略顯敗衄後,
於最後階段出現後方火藥庫爆炸引發混亂的情形,
但也和明軍步兵一樣仍做抵抗,亦仍以潰敗而走告負
(參考Peter Wilson, Europe's Tragedy)
另外,即使說泗川的明軍不如瑞典軍好了──其實我完全認同這句話,
當時的瑞典根本怪物,別說明軍,歐亞大陸上能匹敵的部隊也屈指可數──
但這能推論出日軍白刃戰優於明軍?這是何解?
明軍體量極大,到底說的明軍是什麼存在,若是一部分的明軍,或許情有可原,
明軍經常使用新募之兵或零星抽調拼湊的部隊,可知其戰力參差不齊
並且不同的部隊,習慣、風氣與裝備戰術也都不同
又或者,你若要說日本刀法勝過朝鮮《武藝圖譜通志》的「提督劍」等特定兵器套路,
那也是可以討論的(雖然拿長刀打腰刀,勝負似不須多談)
但你愛開地圖炮,總之就是要論證明軍(但不辯析這個你想像中的明軍為何),
在白刃戰方面不如日軍(但也同樣不提這裡的日軍到底指的是哪支部隊)
然後根據僅為幾場勝負孤例或單兵軼事,乃至於一廂情願的幻想或胡亂解讀,
就要大口一張說「明軍白刃戰不如日軍」
被找出論述中存在錯誤或反例後,也不願意說聲謝謝指教就好,
硬要凹說自己沒有錯、搞烏賊戰術拖我和其他人下水
我可沒用我自己選輯的史料,隨便推論說什麼日軍武藝很差之類的
被指出關於長槍的描述有誤,也就承認自己不懂,有什麼好怕的
我一直都是在藉著反問說明,你的論證邏輯不通,案例也大多失於謬誤,
否則同樣邏輯可以推論出一堆奇葩的結論
所以這一串討論從一開始就是存在嚴重問題的,
根本就不能妄下定論說日軍的長刀技法能夠勝過明軍的各式武藝
充其量只能說明軍原本並無普及的長刀與相關武藝,
因此才會非常矚目於日本的長刀與刀法罷了
《手臂錄》卷三,〈單刀圖說自序〉
每見單刀高手,平日侈言破槍,及至赴敵,莫不擎槍而往,則其實用可知矣。
作者:
moslaa (萬變蛾)
2024-02-21 19:10:00helldog前一貼解釋我也是看得莫名其妙,我對他舉證的解釋想法同底下留言的ja。不過hellgod也是有優點的啦好歹很清楚舉證,讓大家一同檢視。只是檢視結果好像他的解讀跟其他人不太一樣 XD以我個人來看,目前結論就是本篇最後四句精華。
作者:
GilGalad (狂想は亡國の調べ)
2024-02-21 19:19:00基本的史料解讀能力都有點問題了 這還是中文而已耶 = =
作者:
helldog (媽寶地狗)
2024-02-21 19:30:00手臂錄的前一句怎不貼?今倭國單刀,中華間有得其法者,而終不及倭人之精。此文所述的利刀當然是指刀,這也是你覺得,也只是你的解讀,同樣沒有證據證明你的解讀是對的;我用我以為,我覺得,是因為我認為宋應星是這個意思,我不會強硬的說,他就是這樣想,別人有不一樣的解讀,就是錯的。吳殳認為刀無法破[A槍,但他認為可能是中國刀師辦不到,不然他幹嘛說:不知倭人有何良計。若惟余所遇之刀師,言此,未有不嘿然者。後面又提如果槍被破,不是刀不行,是練槍的人練不好:槍拙而被破,非刀之能也。我覺得有點自打自臉;如果技藝不行,用再好的武器,都有極大可能輸呀。
作者:
carsen (carsen)
2024-02-21 19:49:00作者:
hgt (王契赧)
2024-02-21 21:04:00GilGalad不要老是來遲嘛!!! 你也可以早點解讀給我們看看呀!!展現一下你解讀功力嘛!! 別老是別人解讀完才來說呀!!!
作者:
carsen (carsen)
2024-02-21 21:44:00警告hgt板友請注意板規2
作者:
hgt (王契赧)
2024-02-21 21:45:00陳湯說一漢兵可當五胡兵!! 到了大明是以一當百囉!!!!確實厲害了天朝!!!奇怪了,我只是想欣賞GilGalad的功力,為何被警告???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4-02-21 23:33:00他只想把我刀 不能死純熟倭 乃因殊死戰 偷換觀念成生熟相半
作者:
helldog (媽寶地狗)
2024-02-22 01:10:00h兄,一向一揆的信徒也不怕死,但他們很可怕嗎?打仗很利害嗎?不拍死又有戰力的才可怕;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4-02-22 01:25:00免到可怕 只要比不怕死的更不怕死 發現不怕死的也會退 就行
作者:
mgdesigner (æ©Ÿæ§è¨è¨ˆå¸«)
2024-02-22 01:46:00看完我還是乖乖去練刀劍好了XD
作者:
helldog (媽寶地狗)
2024-02-22 08:53:00請h兄教大家如何練兵,把兵練到比不拍死更不怕死?你拿手臂錄當例子,但我可不可以說這只是老吳的一家之言?你要不要舉個格斗或戰場上刀無法破槍的實例出來?我先舉兩個以刀劍破槍的實例;1601年,武藏在比試中贏了寶藏院胤舜。在摩鹿加群島,voc的利邦上尉在戰場遇到西班牙上尉狄哥.德逢德,西班牙人全身批甲手拿spontoon,利邦上尉無甲;最后,利邦上尉用劍刺穿對手的喉嚨。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4-02-22 10:08:00不如你教大家 怎麼練習被逼到絕境 殺大家的親人製造仇恨先?
作者:
carsen (carsen)
2024-02-22 11:10:00警告helldog板友請注意板規1與板規2
作者:
Oswyn (Oswyn)
2024-02-22 13:16:00個案能拿來當通例嗎
作者:
rickyiu (Rick)
2024-02-22 13:18:00我覺得這篇比較合理
作者:
helldog (媽寶地狗)
2024-02-22 13:39:00雖然我舉的是個案,但槍破刀這「通例」,應該能舉出更多個案吧。
作者:
GilGalad (狂想は亡國の調べ)
2024-02-22 19:41:00是不是有人老毛病又開始犯了 ˊ_>ˋ
作者:
Oswyn (Oswyn)
2024-02-22 20:06:00有何好舉 你自己都清楚日本主武 槍的數量>刀 難道日本人放著比較強的刀不用嗎 這是在考驗誰的智商?
作者:
CGT (Peter)
2024-02-22 21:18:00記得很久以前戰國史版有文章在講造成戰場傷亡的兵器,最多的是弓箭、後來有的鐵砲、長槍約10%,刀劍除了割首比例非常低南北朝到室町有流行過野太刀,也是早期倭寇猖獗的時代
作者:
hgt (王契赧)
2024-02-22 21:55:00我這人求好心切!! 見賢思齊!! 好的我就學!!
作者: matt7597 (章魚哥) 2024-02-22 23:38:00
欸不對啊 舉的兩例都是是單挑 跟戰場不同吧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4-02-23 10:17:00"倭喜躍"後的高度 刀劈的威力 應還是>槍? 否則老戚何必提這
作者:
helldog (媽寶地狗)
2024-02-23 18:32:00利邦上尉的例子是在戰場,西班牙人帶1、200個摩鹿加人攻擊voc倭喜躍,一進足則丈於,是在講高度嗎?如果你有打劍道就知道,跨足跳躍的優勢是距離,不是高度比人高,能更大力的往下劈。你把刀往下劈,靠的是背的力量,當刀高舉時,背的肌肉要拉長,然后揮下。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4-02-23 20:18:00實戰牽扯到劈開兵器或裝甲與否 我不懂劍道想問能劈開這些嗎
作者:
helldog (媽寶地狗)
2024-02-23 20:33:00因為劍道與日本傳武一脈相承,那些技法的用途、如何使用該技巧跟你所想的不一樣,除非你練過。
作者:
CGT (Peter)
2024-02-23 21:29:00劍道我有練過,那已經是高度競技化的運動了,不是殺人劍術打面要響亮(最好帶殺聲XD)、精準漂亮打到護具上才會判得分低階比賽刺喉是禁用的,因傷害力太強 (側面印證了刺擊威力)
作者:
helldog (媽寶地狗)
2024-02-23 22:07:00因為竹刀的握法跟真劍的握法不一樣,竹劍再怎樣強調刃筋要正,最終還是「打」在目標上,真刀是劃開跟斬開。光竹劍揮下時,左手往下拉的動作,在真刀揮砍上就不能用了。就算在戰前,日本一些武道家批評劍道與真劍差異太大,一些軍士官只練劍道帶來後果是1.無法正確掌握切味。2.劍道重攻擊、輕防守,大開大合的攻擊,往往與對手兩敗俱傷。還有劍道仔會歪頭躲面擊,這是比賽中養成的習慣,在戰場上,對手沒砍中你的頭,但會順勢往脖子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