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秀謀害信長這段讓我想到三國裡“許田圍獵“的故事:
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
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
這裡正史上劉備的回答是:
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
裴松之在作注的時候認為劉備這個說法完全是托辭,
真正的原因應該是:「曹雖可殺,身必不免」
演義在寫這段時大概也覺得劉備的話應該沒人會信,
所以就改說劉備是投鼠忌器,才阻止關羽殺曹操。
「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我等矣」
同時擔心了獻帝與自己,讓劉備的仁德形象與真實人性得到一個平衡。
無論如何,在許田圍獵時,劉備很明顯清楚,就算僥倖殺了曹操,
沒有足夠實力的自己也難逃曹操餘將的報復,到頭來不過為人作嫁。
光秀就是太過高估自己,也許是在信長底下太久,實力主義作祟,
以為幹掉了信長,就能讓人信服他比信長更強,
能夠一呼百諾,鎮壓眾人,
結果沒想到事實上卻是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歷史上也有些君主是靠著幸運才獲得了天下,
但是在那幸運的背後,至少都有一段時間的籌畫,
絕非僅憑一瞬的僥倖就能成就至大的功業。
如果沒有準備,就算看到了機會,最好還是像劉備一樣,
選擇明哲保身,再待良機,才是比較好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