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能寺之變之前
織田信長的外交戰略真的就是天下布武
對於地方的強盛大名,只有死和弱的要死的的可能性,
除了德川這個老交情外
完全不給那種強盛百萬石的大名勢力和談可能
上杉->打到死
武田->打到死
毛利->打到死
長宗->準備打到死
北條->等下打到死
看的出來 上杉將亡,下一個目標一定就是北條
而織田的條件一定是是一國+一點領地不然打到死
而之後的大友,島津大概也是一國+一點領地的方式處理,這樣完全打到死的戰略,
而對手下軍團長也是雖然給大名權限,但是實質上卻沒有固定同一領地
今天要你打那邊你居城就要換哪邊。這類軍團長模式也只有織田才搞得出來
之後對於統一天下後當然是相當好統治
這種外交方式似乎也只有信長能做到類似中央集權可以這樣幹
但後面的豐臣家雖然靠外交談判和平,但是也留下一堆尾大不掉的大名
當時之前信長是否在哪個時間點有可能考慮以外交模式來做統一呢?
例如封毛利百萬石,上杉百萬石,武田百萬石,德川百萬石,北條百萬石
這類大名來協助之後的信忠統一日本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