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臉書上看到日本史專欄介紹了這本由萩原大輔所著的書籍,便從學校圖書館借來一閱。書本身僅118頁,僅簡單扼要的描述了上杉謙信在北陸的行動,最重要的是透過檢閱上杉謙信的動向,來判斷其是否真如後世形象一般,是個號稱高舉「義」字的武將。
從結果來說,本書同意許多先行研究,認為「義」不過是上杉家進行軍事動員時,用來團結家中的一個口號而已。舉例而言,能登畠山家在弘治年間發生的內亂,面對盟友畠山氏的求救,謙信起初以「即將向信濃出兵」為由拒絕,僅願意提供物資上的支援。直到畠山氏再三請求後,派出了八代盛俊向能登支援,而八代盛俊實際上,是謙信在越中東部的盟友椎名氏帳下的武將,而非謙信的家臣。
與此相比,同時期在北信濃地區,上杉家打著「義を以つて不義を誅す」的口號,主張自己乃是為了「義」而戰,交戰方的武田家乃是「不義」云云。但是片桐昭彥研究了此次(第三次)川中島合戰,認為上杉家藉由出兵北信濃,實質上的將該地區部分納入了上杉家的勢力範圍,成為了一次擴大領土的戰爭。萩原大輔由能登、信濃兩方感受到的溫度差,認為謙信如果真是以「義」為行動出發點的考量,那麼為何比起救援盟友,而是選擇親自進行一場擴大領地的戰爭呢?
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以類似的角度,觀察上杉家直到謙信突然去世為止,針對北陸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探討其背後的動機究竟為何。當中最有意思的,是元龜3年6月15日謙信的願文,提到了對北陸的出兵,目的是在於保衛自己的領土越中等,透露了在謙信心中,已將越中視為自己的囊中物的心思,故主張乃是為了擊退外敵,而非侵略他國。
無論如何,在經過11次北陸征伐後,上杉氏的領國一口氣擴大為越後、能登、越中、加賀等四國的大大名,成為名符其實的北陸霸主。然而謙信的驟逝以及隨即發生的御館之亂,讓上杉家的勢力大幅衰退,短短幾年間就把謙信的擴張成果損失殆盡,最後臣服了新興的豐臣政權。
書的最後一章,萩原大輔回顧了幾個關於謙信的傳說,以及談到了在江戶時代,北陸各國寺院的史料出現了超過140個,上杉軍針對寺院進行放火的紀錄。他主張,不應將上杉謙信過度的英雄化及美化,因為當其打著「義」字進行侵略戰爭時,對與其為敵的人來說,謙信其實同其他侵略者無異,都是在擴張自己的領土。
個人認為,本書講述的內容非常簡單易懂,並未提到太深奧的研究,而是大概描述了謙信的行為,並批判謙信的作為,是一部對北陸戰國史入門來說相當值得一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