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下我的想法好了
從眾定義為 人們傾向依照團體規範來改變自己知覺 意見 行為
並且有分兩種從眾 訊息性從眾 規範性從眾
A:訊息性從眾
個體在"模糊的情境下"(或對自己判斷?有信心)
當有外在訊息時 會認為是他人是對的
(也因此有可能造成人內在信念改變->因為認為他人是對的)
B:規範性從眾
個體在"明確情境下"因為害怕自己異於常人 而試圖遵守團體規範
(因為只是群眾壓力 假裝同意的情況 內在態度未改變 所以私底下(內心)未同意)
從整體行為來看
如果要從A解釋
可能 事件剛發生時 有吧 但是 到最後 所以訊息 資訊 都攤牌了
(還叫人不要相信懶人包) 應該無法完全解釋吧!
從B解釋
可能部分人行為也有(比如換大頭貼 戴太陽花)
但是 個體"內在態度"未變 換句話說 即使 是反對方 因為 社會壓力
戴太陽花 換黑色頭貼 也"未影響"他的個人想法
再仔細想想 其他行為 靜坐 捐物資 筆戰(?)
群眾壓力影響下 有可能的就是 大家全部都被集中在同一間教室 然後 問說要不要...
(在網路上 有匿名性 甚至可以選擇性忽略或裝不在 要製造足夠影響
現實行為的群眾壓力難度比較高吧)
但是 這情況不大可能發生吧? 甚至 只要團體中 只要有1人
說:我那天因為xxx不能去 從眾效果就降低了
再從ELM思考
原文說人會盲從專家
但是 這取決於 個人的"投入程度"
專家或不是專家的影響
在個人投入程度高(走入中央途徑)時
就幾乎不影響了
所以 能夠從 從眾簡單解釋嗎?
如果 原文是說 一部分人從眾 或 單純follow他人行為 未思考 我同意
但是 這些行為涉及許多情境 許多狀況 在不同的情境 每個效應效果不一
有可能一部分受從眾影響 但是整體人數那麼多 用從眾 盲從 以偏概全 太誇張了吧
(原文甚至濫用 許多理論 忽略前提(好比ELM 直接把所有人都當成懶人..)
by the way 人會藉由攻擊外團體平復個人受損的自尊
(會將所受之挫折發洩到外團體上...好像是從社會認同理論哪個實驗出來的結果
實驗太多 記憶力太差我忘了 但是 這只是一個現象的解釋 請不要拿來攻擊人 真實社會
還有其他脈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