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補一個「嚴厲的罰則是否會對小孩造成創傷或更難以管教」的論點探討
============= 以下至另一道分隔線為題外話,不想看的可以跳過 =================
在這之前我先承認視覺懸崖實驗有個地方漏記了
實驗者有做照顧者在對側的實驗,而其效果達到統計顯著
這部份是我忘了,有錯就承認~~
但另一個可以補充的點則是:在某個年齡以下的小孩是不會害怕那個懸崖
換言之:對危險環境的恐懼是會隨年齡變化
不過也請注意,結論也就推到這樣
正因為對危險場所的恐懼會隨年齡變化,除非再做一定歲數以上的實驗
否則定論僅限於某個年齡範圍
而且該實驗主要的目的是在測試小孩是否有視覺深度能力而得出的另外結果
恐懼是否會被突破,要做的是另外的實驗
可是要做那個實驗絕對無法通過道德倫理委員會的審查
而我不想觸法,
也不想用信箱收信時,看到以前的老師寄信來罵我在網路上教些有的沒的
所以要怎樣操縱實驗就不說了,畢竟這實驗也非絕對必要性
=============================================================================
回到原題:「嚴厲的罰則是否會對小孩造成創傷或更難以管教」
這裡舉一個想法:
為何國中翹家、翹課、輟學的學生願意加入幫派甚至難以脫離
幫派的管理嚴格度是絕對超過家庭的處罰
照理說那些處罰也絕對會使那些加入幫派的少年至少身體受創
但為何他們依然趨之若鶩
因為幫規很嚴明,沒有犯規,又沒有去招惹上頭老大
再嚴格也未必會執行到自己身上
於是這又可以找出幾個原因
1.有明確的規範是讓人能夠信服的原因
2.即使外人看起來再不合理或是嚴苛的規範,只要讓當事者服從(內心合理化)
他們絕對不會有怨言
而這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對幫派產生的歸屬認同感
藉由這部分回推到家庭教育的部分
為何小孩會不服管教?
1.紀律不彰、不嚴明:
其一是言教和身教不一貫
父母向小孩要求不可以喝酒、抽菸、嚼檳榔,但自己卻喝酒、抽菸、嚼檳榔
其二是朝令夕改、規範時鬆時嚴
今天說好放學後可以在外頭玩一小時才回家,明天又改成只可以玩半小時
後天再改成可以玩一個半小時(天數是誇張說法,要表達的是初一、十五,月不同的概念)
然後對於訂定的規範,今天父母心情好就輕輕處罰甚至不處罰
後天老子老娘心情起賭爛,大打特打
另外雙親家庭或是有多個照顧者的教育規範嚴格度也會影響
爸爸說可以的,媽媽說不行;爸媽說不行的,爺爺奶奶說可以
這一個大點其實也是很嚴重的一點
因為人大部分是社群生物,天生內建服從規範的本能
沒有一貫且明確的規範和指導,很容易使被指揮者心生怨懟
換言之,人的本性是很討厭看天吃飯、懸而未決的情況
這裡再扯一下,所以每次社會運動常常看到不少要求遵守規定的言論
其實也只是人性的效果
但這裡要強調,我可以理解但不認同,一如柯南可以理解殺人犯的動機但無法認同
2.對於父母本身沒有愛或者不認同
可以延續上面「人大多是社群性的生物」的理論
因為具有社群性,必然要找一個歸屬的團體
而家庭其實是最容易使孩童有歸屬感的地方
小孩對於父母的依附程度絕對比想像的大
最好但也是最悲哀的例子:
常見的父母帶小孩自殺的案例,為何不少情況是小孩毫無抵抗的情況
一個是父母先用手段使小孩無法抵抗
另一個便是小孩根本不想抵抗,他們對於父母的愛超越了生死
寧可死也不想離開父母
但這種依附感是會隨著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而逐漸消磨
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孩童可以另外找到心理依附的處所
不過重點就在於依附感
假使沒有依附感,縱然不使用體罰,單純口頭教育或是責罵
小孩也根本不會聽從大人的講法
不喜歡父母或是厭惡父母,即使是口頭罵個兩句也會被記恨記一輩子
反之,如果小孩是愛著父母,萬不得已實行體罰,小孩也不會有怨言
這絕對不是小孩天生內建被虐傾向,而是他了解父母責打的用意
所以怎樣增長或至少維持小孩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
才是教育重點
釐清了以上要點
姑且做個結論:
體罰造成小孩的心理陰影,
實然是之前便混雜了許多負面的額外因素所致
又因為體罰的強烈效果,增強了對於那些負面效果帶來的影響
而人的記憶往往會選擇最重要、最強烈的部分,忽略了刺激感較為輕微的因素
(就像大學的課程為何還可以記這麼熟,感謝教授們給予超強烈的刺激呀....淚泣)
所以最後都把造成陰影的部分全部歸因到體罰(不論過當與否)
而忘記要找出其他可能的變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