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zoeforce (雪中送痰)》之銘言:
: 最近媒體一直在講語言癌的問題,
: 做一個XX的動作
: 都說是現在年輕人語言能力下降的結果,
: 網路使用太多,國文課程太少,blabla.......
: 但其實,做一個XX的動作,
: 是媒體在用的,網路世代/ptt使用者可沒有這麼用,
: 都賴到網路上來就對了?
: 另外,國文課程太少,語言能力下降,
: 是年輕人的問題?還是長輩的問題?
: 教育是誰在控制的?
: 看到這些新聞真的是OOXX耶!
: 氣死我了!
: 是只有我認為不是網路世代的問題嗎?
: 難道真的是我們的錯?
: 樓下你說說看你說說看。
身為文字工作者,忍不住想回一下
(以下完全個人看法,提出來大家討論,如果有冒犯到誰,還請見諒)
我認同原po的想法,做一個xx的動作會大肆流行
媒體要負很大一部分的責任
明明是他們該負的責任,卻推給網路世代或年輕人
這真的非常不公平
也因為我認為這個句型的流行,媒體是一大推手
所以下面關於語言究竟有沒有對錯的討論,
我主要是著重在「專業新聞媒體」上
首先,這個句型到底有沒有問題?
推文有許多人認為這是語言自然的演變,
所以不需「修正」(抱歉,我一時想不到比較委婉的詞)
語言的確會隨著時間演變
但我認為再怎麼演變,還是會有一定的語法和適用字詞
而且演變的前提是意思或邏輯不能有太誇張的錯誤
「做一個…的動作」
這句話其實本來就有,但它的用法與現在流行的用法不同。
這句話指的應該是「單純比劃,未實際完成動作」
「跳入水中」→真的跳下去,人在水裡了。
「做一個跳入水中的動作」→在岸邊比劃跳水的動作,沒有真的跳下去,人還在岸上。
語言雖然會演變,
但目前「做一個xx的動作」的原意尚未被社會淘汰
對許多人來說,這個句型=比劃動作
但又因為媒體與服務業大量誤用,形成就算不特別說明,
也知道服務生是真的要點餐,而非只是要做出點餐的動作
結果就是原意與後加上的意義衝突
兩個不一樣的語意卻用同一句型
許多人聽了覺得彆扭、奇怪、不舒服就是這個原因
基本上就是錯誤的用法,怎麼能說是語言的自然演變呢?
再來想討論的是,
媒體工作者能不能因為時間限制而使用這種錯誤的句型?
我在學校有修過少許口譯課程
課程上,老師有個很主要的要求,
口條清晰流暢,嚴禁冗言贅詞。
翻譯出來的話必須有條理,用字遣詞需要符合當下的場合
就算你還沒想出來下一句該怎麼翻,
也不能加入無意義的字句,或用錯誤的語法為自己拖時間思考
當然這在實務上非常困難
但再怎麼困難,也是要逼自己透過大量的訓練來避免
因為這就是口譯者該有的專業,
也是口譯的價值所在。
所以當我們上課達不到老師的要求,
或者面對雇主的質疑時,
我們能說「思考時間有限,又不能中斷,
很難耶!不要要求我們啦!」嗎?
既然我們不能這樣說,那麼主播或記者又怎能以此開脫?
站在鏡頭前即席講話,
用字遣詞必須適當,文句脈絡必須清晰順暢
這是身為新聞記者和主播的責任與義務,
是他們應該要自我要求的目標
表現不好可以體諒,可以鼓勵
但不應該長期大家都表現不好,
然後就說這是對的,因為大家都是這樣
有篇回文認為沒有正確的語言,只有最適合的語言
這個概念我是認同的
也就因為我認同,所以更覺得媒體責任重大!
專業新聞媒體所用的語法詞彙在某種程度上是社會大眾的典範
筆譯上在判斷一個詞彙或者語法是否可用時
有一部分的依據是以當代新聞媒體使用的頻率為基準
因為他們代表著正確與莊重
新聞媒體的用字遣詞應該要是那個時代的……
怎麼說,最後一道防線?
因為語言的型態千變萬化
變化最多最快的地方一定是社會大眾的日常對話
當某個變化在生活中出現後,
經過各種不同情境,不同階層,不同族群的考驗
最後才由專業的新聞媒體採用,成為「演變」。
市井小民因為影響力相當小,也非隨時處在專業場合
隨心所欲運用語言,可以是一種樂趣。
但專業新聞媒體不同
多了專業、多了新聞,要背負的責任就大了多,規範也多了多
語言是他們的專業,沒有太多隨心所欲的空間
但看看現在綜藝化的媒體,立場過度偏頗的媒體,
成語誤用口條不佳,大標錯字抓不完
你相信他還專業嗎?還是最後一道防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