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PO你好
本人鍵盤心理師
Diathesis-Stress Theory(素質壓力理論)
可以說是目前心理學界中較為被支持的派典。
素質:指的是天生的能力,你可以把他看成是基因/遺傳。
壓力:指的是後天的環境/事件,所給予的外在因素。
也就是許多心理上面不適,可能是因為天生就帶有這樣的基因,
然後在因為後天所遇到的事件激發,造成某種心理狀態的顯現。
讓我們回到原PO所敘述的時間。
國一,這算是一個青少年的時期,就生理發展來說前額葉(抑制行為)
的腦區尚未發展成熟,所以在這些時期(青少年),常會出現讓我們認為匪夷所思的事情。
在發展心理學中,我們常見的青少年自我中心有兩種特徵:
1.想像的觀眾:主觀和客觀的感受無法一致的情形。
ex走在路上好像每個人都在看我(主觀),但實際上卻沒有(客觀)。
2.個人神話:自己是無敵的,是特殊的,沒有人和我一樣。
ex我抽煙吸毒不會上癮拉!只有我能拯救世界!就算出車禍被撞死不了!
我相信如果大家仔細回想,或多或少在小時候可能都會有這些想法出現:)
談談焦慮
根據操作制約中,【擔憂】這個行為是會被獲得增強,
是因為他得到了避免不確定事物所產生的未知情緒。
ex一個成績很好的學生每天"擔心"考試考不好,是為了避免想到父母可能離婚。
就是一個以較小的事情,去掩蓋或避免一個更大的事情所產生的情緒。
在貝克(Beck)所提出的憂鬱理論中,其流程途徑大概是這樣的。
早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