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剛才看到的一篇文讓我想到這個問題。
舉個例子:
在高三下的某一天,我們班的班長跑來問我們(出國的和指考前就有學校的)要不要參加
謝師宴。
可是,擬定的日期是在指考後。但我因為要出國念書六月底就要閃了,然後加上也有一成
的人那時候不在,所以在定案前又經過了一番討論。
對我們來說,我們的理由很簡單:我們想參加啊!而且只是吃個飯會怎樣嗎?為什麼不畢
業前後去吃?
不過後來想想,在指考前大家就已經畢業了。如果在指考後辦,除了聚一聚,其實很多老
師-包含教過我們但已經不在學校教的-都可以來。大家可以放鬆,可以討論志願,也可
以向老師們請教。
最後,草案就變成定案了 囧
那個時候沒有少數服從多數的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忙著啃書。因此基本上就是班長和
我們這些閒人決定的。
或許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緣故,我和熟悉的朋友並不覺得委屈。我們總覺得,能幫上同學
,即使只有一絲一毫也還蠻不錯的啊!
不知道版友們國高中的謝師宴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我們後來其實也有參加到那次的晚餐啦......用視訊的方式......有人捧著宵夜流淚,有
人藉由鏡頭直播他在打LOL,也有人中午拿著啤酒刺激還在台灣的同學們。整段其實是還蠻
特別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