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雙11」暢快購物的背後:過度消費與大量垃圾
新聞內容:
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舉辦的天貓「雙11」網購節11日深夜落幕,總成交金額再創新高,
高達1682億人民幣(約新台幣7739億元),較2016年的1207億人民幣(約新台幣5673億元
)成長近4成。
然而,商機無限背後所遮掩的過度消費卻也讓有識之士憂心忡忡。《英國廣播公司》(
BBC)記者蕭藹君(Cindy Sui)生活在中國多年,分享了她對「雙11」的看法。
光棍節原意已不在
「雙11」原先是大學男學生與朋友慶祝單身的節日,不過阿里巴巴順勢將這一天打造成全
球最大的網路購物節日。
參與的買方與賣方不限於中國,而是來自於全球各地。阿里巴巴表示,2017年全球超過百
萬家零售商投入「雙11」,其中也包含美國梅西百貨公司(Macy's)。
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無關乎國界,「雙11」購物平台祭出多項行銷策略,吸引全球消費者
下單。消費者為了搶優惠,紛紛守著電腦搶在當日零時下單。
購買前,民眾還可以利用虛擬實境「試穿」。阿里巴巴另外舉行了4小時的服裝秀,觀賞
民眾看到喜歡的衣服,可以隨即透過手機訂購。
《大紀元》報導,根據天貓開賣57分鐘後的統計,中國消費者最愛購買日本、美國、澳洲
、德國與南韓的商品,而香港、美國、台灣、澳洲與新加坡的消費者則最愛購買中國商品
。
需要與想要
廣州海關指出,截至11日中午12時,當局已驗放183.1萬張訂單的跨境貨物,價值4.5億人
民幣(約新台幣20.7億元),較2016年同期暴增6.6倍。資本主義橫跨國界,這般鋪張的
消費習慣會如何影響當代的中國?正是這一點讓蕭藹君憂心忡忡。
「我依然記得成長於1970年代的共產中國的樣子,我母親與鄰居拿著配給券,到國營商店
購買肉品。」蕭藹君回憶,當時能夠購買的東西不多,這種情況到了1980年代並無太大變
化。人們只買自己需要的用品,與「雙11」景象大不相同。
蕭藹君指稱,她一名表親在「雙11」當天一次買了半年份的家庭用品,另一名朋友則花了
約500美元(約新台幣1萬5000元),甚至連高齡70多歲的長輩也參加這場盛會,在網路上
買了內褲與零食。
蕭藹君認為,富有的中產階級浮現,人民的生活變好了,但過往節儉、夠用就好的消費習
慣卻逐漸消失,有些人對物質十分追求,不慎成了卡奴。
破壞環境
消費習慣的改變除了形塑人們的生活習慣之外,其所產生的垃圾殘餘,也成為另一大隱憂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環保團體「綠色和平」(Greenpeace)指出,
在中國,產品包裝拆卸後僅約20%被回收再利用。
「綠色和平」北京發言人江卓珊(Ada Kong)說,「雙11鼓勵民眾非理性消費,這種非理
性消費的成本,就是賠上環境。」
新聞連結:
https://goo.gl/PfikfW
心得:
不曉得這次大家雙11有沒有買很多
我是只買了一雙雨靴
因為台北常常下雨 舊靴子壞掉了 剛好在這波特價下手
不過身邊很多朋友趁這次雙11大買特買
買到衣櫃都塞不下 但明明衣櫃裡還有一堆穿都沒穿過的衣服
記得以前台灣還沒有所謂的雙11
覺得雙11只是趁機被炒熱的商機
就跟中秋節一定要烤肉、聖誕節一定要去吃大餐慶祝一樣
雙11晚會還被中國網友戲稱是「最龐大的電視購物節目」
真心希望大家在腦弱手滑前可以先想想這東西是不是自己真的需要的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網路上找找"快速時尚的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