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連結:
https://goo.gl/4FNWRw
新聞標題:
外公共諜,父母文革迫害 倪青青家族百年流轉史
新聞內容:
華人首奪普立茲新聞獎
倪青青入行初期(1997年)在曼哈頓《新聞日報》(Newsday,同年歇業)一則長島空難
報導,曾讓她成為普立茲新聞獎(Spot News Reporting,突發報導類)史上首位獲獎華
人,對此她一如低調,「我從來不願提這個,除了時間久遠(20年前),而且這是團隊榮
耀,現在《紐約時報》同事拿過普立茲太多。」
從一個不諳英語者(曾提及早年赴美入讀全黑人小學,有2年不敢說英語淪為「啞巴」)
到效力《洛杉磯時報》10年資深記者、2009年入列哈佛大學尼曼學者(Nieman
Foundation,哈佛1939年成立之新聞菁英計畫,每年遴選24名報人至該校進修1年),如
今掌管《紐時中文網》,長年報業職涯中,她回想受歧視狀況少,但可能源自有所自覺。
不是主流,再嚷嚷也沒用
「我是(文革後)第一代中國移民,那時華人真少,小學時同學聽到我來自中國,露出的
表情就像今天你問脫北者『你怎麼從北韓跑出來的?』一樣」,「雖然大學參加過類似運
動,但入行後我很少嚷嚷誰歧視我,在美國就是這樣,你不是主流,再嚷嚷也沒話語權,
那時真的太少人站出來、太少華人從政、當記者,只能不斷說自己再努力。」
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時期,她本來像個乖孩子都躲在圖書館,有次
好奇大家都在幹啥,跟著大隊人馬進了一個容納1千人會堂看熱鬧,「原來大家聚會抗議
種族歧視,那個氣氛讓平常不敢發出聲音的二代移民都展開嘶吼大會。」
在那之前,倪青青沒見過這種景況,「自己都沒掌握『原來我是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
可以團結群聚發聲,也首次自問『那為什麼我不敢出聲』」,她在台下茫茫人海,看著台
上2個亞裔女同學(來自台灣、越南)竟敢站在那麼大舞台,對群眾說話,「她們英文很
破(可能比我當時還糟),痛陳來到美國一路遭遇,我震撼為什麼她們敢大聲講話,而且
講完,大家鼓掌、為她們流淚。」
原來我是少數民族
後來她加入大學報社,「英文不好也可以寫報紙,有股豪氣,那時就算錯字連篇,也不許
別人改我稿,因為我有權發聲。」做了10多年記者,她決定離開前線,2008年是個節點,
「那時中國辦北京奧運,覺得『站起來了』(毛澤東1949年語錄),被國際關注,全球記
者群聚中國。」
但奧運前也發生四川大地震,在前線跑一遭,倪青青心理負擔劇烈,「我也是人、是母親
,看不慣也看不下,大家都在哭,我也哭,自己真的需休息。」際遇流轉,返美沒多久,
她接到李嘉誠資助的汕頭大學邀請出任新聞學院副院長,倪青青對我們show出一張汕頭大
學邀請她和母親黃愛蓮、妹妹倪春蓮(歌手順子)及自己2個女兒到該校聚會的合照,「
我們一家現住全球各地,沒有一個真正『家』概念,有一點聚在什麼地方,那裡就是家。
」
家族經歷曲折
1979年她隨母親、妹妹離開中國時才11歲,做為中國第一代赴美移民家庭,當年移民契機
點源自文化大革命,「媽媽原是中央音樂學院出身鋼琴家,文革時被迫下農場勞改(那時
倪青青才3個月大),她農作10年沒接觸音樂,不甘心就此捨棄音樂路。」
倪青青母親黃愛蓮是四川重慶人,6歲學鋼琴,11歲入中央音樂學院少年班,1966年再入
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同年文革開始,她與師生被集體下放勞改。文革衝擊後3年,35歲
的黃愛蓮攢著35美元,帶著2個女兒倪青青、倪春蓮自北京移居舊金山,重拾音樂夢,醫
院護士工作之餘,1982年力擒「密爾斯學院」(Mills College)音樂文學和演奏碩士(
該校第1位取得此學位中國留學生),倪青青回憶,「其實兩代以前,我祖先曾美國返中
,後來媽媽又帶著我們赴美,然後我回中國,倪家一直來來去去…」
「我家長輩很少跟我們講,其實中國長大的人,特別是我這種複雜家庭,一般不給下一代
講太多內容,祖父、祖母早逝,我從來不曾得到第一手資料,是人生最大遺憾」,她入行
記者,遂開始做家族史研查。
「兩個外公」
最早怎麼知道?「有些東西就是模模糊糊發現,我記得小時候仍住中國時,有一個混血美
國人來找我媽媽,原來他是我媽媽同父異母的哥哥,媽媽也沒多說,我和妹妹那時才知道
,原來我們有2個外公,一個是母親生父冀朝鼎(1903~1963,孔祥熙親信,共產黨潛伏
國民政府的密諜,周恩來為其在北京首都劇場主持1千人公祭,弟冀朝鑄曾任聯合國副秘
書長)、一個是母親養父黃育賢(1902~1990,中國水力發電之父),但不清楚背後怎麼
回事?」
倪青青這2個外公都是1920年代,受惠庚子賠款,清華附中從北京送美國第一代留學生。
「我從記者退下來,又回上海學中文原因是,我從一個不會講英文,到只講英文,失去母
語,其實所有小移民都會發生,所以申請獎學金,又回上海師範大學補強中文9個月,但
我想我的中文,永遠不會回到最理想狀態」,「我是中國人,若不會寫中國字,講中國話
,那太悲哀,能這麼流利接受你訪問,已經是我付出最大努力找回。」
我講中國話
問她是否有意把家族史觀寫成一部書,我話還沒落下,她已頻聲應和「想,一直想。」
「就像你問這麼多,越問我越慚愧,為什麼自己還不寫?」這一百年家族坎坷,先輩交雜
國民黨、共產黨兩政權之間,從兩個外公開始,同時愛上一個女人(倪青青外婆熊淑忱,
其父熊熙圃教育學者,早期曾在中國開辦西式學院),為何從美返中,生下倪青青母親黃
愛蓮,多年後她又輾轉返美?
家族史二次移民
「家族背景,父母受文化大革命迫害,很早離婚,父親仍住中國、母親則在巴黎、義大利
創「波色太濃國際室內樂大課音樂節」,他們後來各自建立新家庭。」倪青青回想1979年
自己跟著母親「重返」美國,無意間和妹妹成就家族史上二次移民,別談之後她自己又輾
轉來回美、中,在不同職務流轉。
「我覺得不只自己,早從外公、外婆那一代開始,家族一直在美、中兩國之間徘迴,一代
一代消融寬宥,不停在找自我立命安身處。」
心得:
流浪在外的中國人阿...
但自身擁有的屬性
也已經不適合在現今的中國生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