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許多人批評早期父權或者男女不平等
但有一個現象似乎早期男女對彼此的門檻要求反而比現在低一些
舉一個例子
杜聰明取了霧峰林家的女兒
然後早期也聽到比較多
1.男生有穩定工作或者學歷不錯(ex:公務員、台電、教授),即使社經條件差,還是取到家境好一些的女性
2.而且根據從長輩的經驗觀察,那時女方會對男方提出許多要求比例相對比較低
a.有眼緣
b.有安全感
c.說話幽默
d.有上進心
e.有房有車
f.要有170cm
等等
這個大家比對自己家長以及親友例子應該可以看到許多
但現在似乎比較進入階級鞏固的時代
如果女性外表尚可再搭配下面條件
1.女性是出生在都會區
2.國外留學過或者前段學校
3.家裡資源充分供給,所以要出國、買衣服等等都至於匱乏
對於因為出身普通背景的男性,似乎比上一代不被青睞
a.不可能花大錢打扮自己,ex:頭髮1k、上衣3k、褲子3k、鞋子3k
因此在外表上即使整齊但是不會那麼光鮮亮麗
b.因為家庭的或個性導致的社交訓練較缺乏,因此說話也比較不幽默或有趣
c.如果看的地方不夠,可能被認為談吐視野不佳
d.身高不夠
有abcd的其中幾個情況,都可能被列為拒絕往來戶
所以即使許多男性公務員、上市公司職員、教師、工程師等等都還是一直在找對象
感覺現在女性選擇就比較偏向階級複製的方式
好奇在上一代跟這一代相比
是因為更多人可以工作,不需仰賴男性
因此要求條件從
1.找到一個穩定工作男性就好
變成
1.1個人也不錯為何一定要找對象
2.有更好才要互動/交往
還是有其他原因,有人能說明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