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少有三位朋友被這問題困擾過。身為小一生的家長,明年可能就輪到我了。於是,昨
天我直接寫信去教育部國教署問了關於乘數與被乘數的順序問題,承辦人當天晚上10點半
就回覆了(現在公務員好精實!)
回信中有附一個國小數學教材分析的連結(http://wd.naer.edu.tw/216/book7/multi.ht
m)。快速看過後,我的理解如下:
1. 現在是以單位量轉換的觀點理解乘法(跟除法)而非數字的連加,這種觀點對於學童
將乘法符號意義擴展到非整數的情形確實比較有幫助。
2. 在這個脈絡下,能清楚分辨被乘數(單位量)跟乘數(單位數)就變得很重要。
3. 在該份文件第32-33頁中的「乘法算式記錄」中提到在西方文化中確實習慣將乘數擺前
面,而我們遵照東方文化反過來的原因,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跟建立倍數的概念。在教學
中會教學生將問題轉換為「A的B倍」這樣的敘述,這轉換為 A x B 會比較自然。(我覺
得這段推論不太嚴謹,希望能看到更多證據。但我不是教育專業,就先選擇相信專家的說
法)。重點還是能否辨認問題中的單位跟數量,將問題轉換為語言邏輯,再轉化為算式。
4. 在學童接觸乘法時,預設為不知道交換率。交換率的概念是通過後續的學習一步步建
構出來。
現在的課程設計背後是有脈絡的,確實比以前好。以前的數學靠死背,現在重理解,這是
進步。但我感覺他要求你必須照他的方式理解,所以未來還有鬆綁的必要。
這份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有提到學童在學習跟運用這些運算符號的心理認知狀態是什麼。家
中有國小學童的家長我建議花些時間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