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46911a149 (a149)》之銘言:
: 很多人常覺得
: 有人年輕時會比較理想化
: 長大成熟後常常變得比較現實
: 理想化,可能包含文青 激進 輕視名利 等等不同型態
: 例如東晉劉琨一段短文,敘述從理想化到現實的過程:
: 昔在少壯,未嘗檢括。遠慕老莊之齊物,近嘉阮生之放曠,
: 怪厚薄何從而生?哀樂何由而至?
: 自頃輈張,困於逆亂,國破家亡,親友彫殘。
: 負杖行吟,則百憂俱至,塊然獨坐,則哀憤兩集。
: 時復相與舉觴,對膝破涕為笑,排終身之積慘,求數刻之暫歡。
: 譬由疾疢彌年,而欲一丸銷之,其可得乎?
: 夫才生於世,世實須才。和氏之璧,焉得獨曜於郢握?夜光之珠,何得專玩於隨掌?
: 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悵恨耳!
: 然後知聃周之為虛誕,嗣宗之為妄作也。
: 聃周,老聃、莊周(老子莊子) ;嗣宗,即阮生阮藉之字,竹林七賢之一
: 意思大概是年輕時喜歡研究老莊,認為事物都是相對的等等哲學性的思想,
: 崇尚竹林七賢等狂放做自己的行為,大概類似現代的文青
: 之後價值觀轉變,認為應該積極入世,自己是人才,應該被獲得使用成就世間的事業
: 認為年輕時的理想很空虛無意義
: 而看看現在
: 貌似也不少人年輕時的價值觀與年長後不同
: 到經歷一番世故後,變得比較現實,
: 例如認為錢財社會地位為真,其他為假
: 例如學生比較多傾向選系選興趣,中年人比較多傾向選出路
: 這類型的轉變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 猜測
: 1. 年輕時思維邏輯尚有些不嚴密緊湊之處,或接受資訊不夠完備,
: 然未發現盲點,直到因為多增加人生經驗後,
: 盲點才被檢驗顯露出來,以致價值觀有所變化
: 2. 因為崇尚被人群認同,嚮往社會地位被尊敬或物質享受本就是人的天性
: 成長歷程更多的環境外物刺激出了天性慾望
: 以致天性慾望壓過原本的意志,使價值觀發生變化
: 綜合以上,大家是否有經過變得現實的過程?
: 有什麼感想呢?
其實這要看人格特質
有的人會認為經歷一番世故後 變得比較現實
有的人卻會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平衡點
不一定年輕的就比較理想
也不一定經歷一番世故後 就會世故
如果把一個人的一生中以flat character去比喻
略顯得舞斷
不如把每個人的一生都視為round character
也許來得貼切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