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某個網紅議員,在那宣傳自己的教改很成功
不過問版上大眾,大概沒幾個同意教改很成功吧
教改不是應該讓教育變更好嗎?
怎麼每改一次,制度就變得更複雜,反倒是感覺窮人要翻身更困難了。
有沒有八卦?
──────分隔線──────
民國57年,在那個資訊不流通的戒嚴時代,發生了台灣教育史上一件大事
叫作「消滅明星初中」。
在這之前,讀初中要聯招。
一個12歲還在媽媽十塊的小朋友,就要面臨升學壓力,是多麼的可憐阿。
於是乎,家長們就不爽了。要求分發入學。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但是,就跟前幾年的十二年國教一樣,
當時的九年國教一推行,立刻引起很大的爭議,
就是「私校崛起」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願意負擔私校高學費的高社經地位家長,
便把小孩子送往明星私中就讀,反而造成富人一校、窮人一校的教育階級化。
為何一個立意良好的政策,在執行時會產生變形呢?
畢竟國中課程已經有些難度。
究竟公立國中的老師,要顧及學術型學生,還是顧及不會讀書的學生?
於是,在那個戒嚴年代,許多公立國中選擇了前者,「把每個學生當菁英教」
開始了被家長們所詬病的「少一分打一下」「受聯考壓迫」的年代。
而奇蹟的是,許多公立國中,也的確留住了高社經地位的子女就讀,
與私立國中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台灣大概是全世界少數,菁英階級和8+9會在公立國中上課國家。
但是,隨著社會的民主化,這種重視升學率的教育方針,也開始備受質疑。
這時家長們又不爽了。
「學習怎麼可以是為了考試?」「成績不重要,品德才重要」之類的華麗口號紛紛出籠。
於是,家長們配合人本團體,又開始對政府施壓。
為了配合教育部、佛地魔的「快樂學習」理念,許多公立國中漸漸棄守升學主義,
十二年國教、延後上課等等教育措施紛紛出籠
卻也造成中上階級的學生,大量轉學到私立國中,
而那些沒錢的、跑不走的中下階級子弟,只能就讀公立國中,使公立學校的招生更加困難
。
原本立意平等的教改,顯得更為諷剌。
《私立國中招生 盛況好像小聯考》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2368498
《桃市私立國中擠破頭 新生錄取率僅2成》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54884
是不是有種,時光回到民國57年前的錯覺?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教育的兩難:
到底要「因材施教」,還是要「有教無類」?(網友補充,"有教無類"應改為"常態分班")
如果要「因材施教」,勢必會有分類、有能力分校or分班。
如果要「有教無類」,勢必要把大家綁在一起聽課,
只好犧牲某部分,對這個學科沒興趣的群體,強迫他們聽課。
左派、PTT佛地魔的教育理念雖然很棒,
大家都希望,營造一個沒有讀書壓力,可以快樂學習的環境。
但是這幾年主導的教育改革,是愈改愈爛,還是愈改愈好呢?
如同共產主義,企圖干預市場經濟,反而愈改愈糟一樣,
教育也是經濟行為的一環,
這幾年下來,我們看到政治菁英們,
企圖用幾句簡單的教育口號、教育政策,就能解決讀書壓力。
可能嗎?
富裕的家長們,可以轉學、可以補習、可以請家教,用教育鞏固他們的社會地位。
受害的,都是中下階級,沒錢跟富裕階層競爭的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