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談:菁英運動員與球迷
菁英運動員部分:
台灣菁英現役運動員:2018年亞運選手(田徑/游泳/羽/三鐵等亞奧運項目)男性約400人
及職業運動(籃球/棒球/旅外/各單項等)共約600人,合計約1000人
目前每年初估可產出約100名各項運動菁英選手(選手生命約10~15年)
職棒選秀40人/職籃選秀30人兩項運動大概佔菁英運動員7成
我們最頂級的兩項職業運動職棒還OK、但世界流行度不高
另籃球亞洲排名8~12名、都算合理
在台灣能成為菁英運動員約100/100000=千分之一
不含育成選手平均年薪應該沒有破1000萬
男性能成為醫生或是台清交電資熱門科系(含洗學歷)約3000人
3000/100000=百分之3(不含一些外圍科系)
平均年薪約200~500萬
這就很明顯家長會給小孩什麼選擇...
菁英選手與學術資優都有一定的進路,路哪個好走家長/大一點的小孩心知肚明
足球目前台灣菁英選手每年可能產出不到1人(踢得上職業,收入在200萬以上)
這部分確實不是台灣男性的實力、主要是生態不好...
好生態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社會甲、乙/企業聯賽/職業俱樂部
每個階段大概都要有8~16組
舉例棒球:龜山/平鎮/文化/中信兄弟隊/旅外等
球迷部分:
就像一般人用手機(科技宅造出)/看足球就像看籃球/棒球是好玩、有興趣
(與你實際去從事當職業完全不一樣)、學校、社會是可以培養氛圍如果有必要的話...
就像路跑、三鐵、爬山、健行、健身等~
若有這個氛圍、則菁英運動員就會選擇足球、
我們也才可以看台灣隊可以與比較強的球隊踢得有來回(如越南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