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在大學時代,看到這篇文章大概會回一大篇黑特文。
但是現在,我已經釋懷了。
講相聲的,一開始本來就是所謂的「外省人」(這個字沒貶義,因為我媽也是)
後來,相聲「死」了,沒人聽了,
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第一個節目就是找了李立群跟李國修來表演這段節目,
要讓相聲重新「復活」。
(以上這段姑且不論表演工作坊這個名字以及這個團體是否為賴原創,
單純敘述這段故事)
然後一連串下來、金士傑、馮毅綱、宋少卿(很早就成立了相聲瓦舍)...
一大群人,包括阿亮(他一樣是外省人,只是口條不像),
然後台北曲藝團等等,
這些講相聲出名的,幾乎都是所謂的外省人。
時代剛好是這樣,
說真的這也沒有辦法。
而他們使用台語起來,除了特殊的、好笑的、髒的,之外,
能夠運用的範疇能有多廣呢?
要是在台南,或是其他所謂講台語的鄉村地方,
有些長者所說的台語,根本現在的人就聽不懂幾句了!
他們運用起自己的母語(對他們而言絕對不是所謂的方言),
來去自如,而且流暢度不是現在年輕人可以想像的。
那,又怎麼要這些根本不是使用台語當母語的表演者好好使用他們呢?
而看相聲的族群,
在意台語的使用的比例又有多少呢?
不過化雖如此,有一件比較不爽的事情順便講一講好了,
二馬先生很在意他所考究的一些表演歌曲,看起來對這些有趣的文史挺尊重的,
但我真的很不爽他們亂改雨夜花,改成「烏鴉黑」。
真奇怪,他們真的知道雨夜花這首歌的來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