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被長期制約的觀眾、消費者,得知《瓦舍說金庸》
的錄音CD即將面市,我自然在第一時間就購入(雖然附贈的
那本《演武弄樂下藥調情說金庸》根本沒必要,為此我著實掙
扎了一陣)。昨日取得至今,反覆諦聽四、五遍,決定不揣淺
陋,和大家說說我對這部作品的心(ㄏㄨㄞˋ)得(ㄏㄨㄚˋ)。
事先聲明,本文對於《瓦舍說金庸》這部作品的理解與感
受,純是個人主觀,多處流於不理性、尖酸刻薄、對人不對事、
雞蛋裡挑骨頭,還請各方大德不吝指教批評,在此先謝過了。
整體來說,《瓦舍說金庸》不好也不壞。這個評價是放在
瓦舍眾多作品中比較得來的,比不上早期作品,但也沒有慘到
像《宋百百的演藝人生》、《迷香》那般不堪。而如果僅就《瓦
舍說金庸》本身獨立來看,以相聲的標準說,很簡單,兩個
字——無聊;若以作品中表現的心態而言,也是兩個字——傲
慢!
段子一〈一二三〉,從「包子幫」入活,帶出「三」這個
數字作為全段主軸,談漢文化中的「三」、古典小說中的「三」
和金庸小說中的「三」,最有我原先期待的,類似於〈歪批三
國〉、〈批聊齋〉等傳統段目的味道。可惜在我看來,包袱都不
太漂亮(或許也因為二馬太像站在講台前上課了),最響的一
個,該算是伸出「第三指」的一陽指吧。最後來到表達二馬政
治關懷的「三撞襄陽城」部份,充滿了對於「百姓」的冷嘲熱
諷(雖然彷彿也含蓄地開了「郭大俠」幾句玩笑,輕輕帶過),
加上段子開頭對於「包子幫」宗旨的暗諷,所指涉的對象為誰,
不言自明。這樣的態度和立場,實在與這些日子來某些政府官
員(對不起我罵髒話)的發言,幾無二致。而二馬本人,則似
乎站在一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超然地位,冷冷地看著愚民們一
步步走向自取的滅亡,等著說一句:「我早就告訴過你們了,
不聽吧,活該!」
段子三〈十八〉,以二馬作品中不斷召喚的眷村記憶為背
景,傳遞特定族群具有的鄉愁情懷。前半段聚焦在眷村管理
站,以其內外之興衰變化綰合時代的起伏變遷,後半段藉一個
十八年的約定,描繪一群少年、一位老者和自己的互動,寄託
著一個美夢由初萌至幻滅的心情,以及面對此事的態度。就結
構面、故事性而言,這個段子是比較具有美感的,可惜包袱設
計太差,反倒破壞了那份情味,不如乾脆放棄作為相聲段子,
好好將之經營成一篇散文。
段子一和段子三中,有些言論會令人聽來覺得十分「刺
耳」,例如包子幫、郭大俠,例如大國美夢與小島之民,但前
者是立場問題,後者主要基於情感層面,儘管覺得「刺耳」,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算了。真正讓我這個聽眾覺得被冒犯
而感到不爽的發言,來自於表演的第二個段子——〈十六〉。
〈十六〉的結構可大略分為三部份:入活由宋酋長聊〈小
黃鸝鳥〉、二馬說少年時期的單戀故事,談到電視劇演員扮演
角色快速變換的「漫不經心」,預示了這個段子的主軸,不脫
情愛執著與影視娛樂,後者尤其著墨甚多。第二部份始於比
「ㄨˇ」招親的場景,二馬開始穿梭於《神雕俠侶》、《射雕英
雄傳》、《天龍八部》等作品之間,扮演裘千丈、阿紫、滅絕師
太等角色,最終結束於楊過見小龍女一幕。第三部份跳出角
色,以「馮教授」的身份談論——主要採取批判立場——影視
娛樂節目對觀眾(偏向負面)的影響。
〈十六〉無疑是整場演出中最差最糟,也最有攻擊性、最
令人不悅的段落。首先,《瓦舍說金庸》的劇本,不改二馬酷
愛載道說理的性格,尤其集中表現在〈十六〉這個段子裡。以
上述第二部份為例,扮演完裘千丈,就訴說一下「不能永遠演
主角,配角也得有人演」的道理;扮演著阿紫,便安排捧哏的
宋酋長穿插一句警世箴言:「天下生民也有一直讓自己活在地
獄裡的。」傳達因為執著而受苦、不過咎由自取的道理;扮演
《笑傲江湖》中多位自宮者,也要添上男性閹割行為背後的象
徵意涵……等等。這樣交錯穿插的表達方式,如將一則則先敘
事後說理的短篇寓言串接在一起,卻毫無一體感,只顯得牽
強、破碎。其次,二馬批評電視劇對原著小說的任意更動、膚
淺改編,諷刺電視演員速食健忘的表演無異騙子說謊,對比於
演出過程中幾度感嘆舞台劇演員的辛苦、專注,堅持在舞台現
場,不拍電影不演電視,認真創作劇本,盡力準備每一場表
演……,我們不難發現其話語背後明顯暗示著一種高級與低
檔、優質與劣等的階序關係。那是對特定群體、媒介的不尊重,
也表現了唯我獨尊、不可冒犯的單一價值觀。最後,「馮教授」
從他獨特的高度,竟將批判對象由演員、影視轉向了買票進場
的觀眾——他預設了觀眾們的閱聽背景:只看影視不讀原著,
只求娛樂不重涵養,然後痛心疾首地採取無差別式的批評,在
場人人中箭,就他孤獨地看破一切。更令人無法忍受的是,在
貶低影視節目的同時,劇本卻大量使用港台電視、電影的內容
作為包袱,而二馬還以觀眾只知影劇不懂小說為由,充滿委屈
地說:創作時「無可奈何地一定要扯到電視劇」!這一方面顯
得自相矛盾——既然認為改編影視的品質低劣、無益人心,那
麼為什麼不拿出睥睨塵世的骨氣,只談小說,完全捨棄影視作
品呢?另一方面,將全部責任推給觀眾之不讀原著,等於表
示:都因為要配合你們的程度,所以劇本不得不降低水準,以
免各位一知半解、無法欣賞啊!
總地來看,《瓦舍說金庸》的劇本,從頭到尾皆不加遮掩
地展露「馮教授」本人的自傲、自戀、自我標榜、自尊自大,
可說是一部標準的「自high」之作。至於表演方面,拜整場皆
由二馬逗哏之賜,令我能夠非常冷靜地研究二人的演出:『喔
這裡有設計一個包袱!』『啊這裡也太像講課了。』『唉這邊捧
得太生硬。』『嗯ㄎㄅ可以不要超做作地裝可愛嗎?』完整聽
下來,我笑了三次,而且都是輪到宋酋長捧哏的時候:「從一
到一,就是一,沒有三,一陽指!」、「很色!」、「飾演鄭少秋
的就是張無忌!(這邊宋酋長演得好,其實是劇本事先安排,
他卻表現如同真的混亂了一般自然)」分別出自前兩個段子,
亦即,段子三〈十八〉對我而言,一個笑點都沒有。最令我感
慨的是,一個半鐘頭的演出,段子二〈十六〉開頭宋酋長一枝
獨秀的那三分鐘,即使包袱不太響,卻較其餘對口的部份要更
引人入勝得多。由此可知,表演風格(為給某人留面子我不用
表演「功力」一詞)有時真比劇本內容,在對觀眾的感染力上,
更為關鍵。
(補充一下,段子二〈十六〉中間不斷扮演金庸書中人物的部份,
結構、創意、其中一個錄音裡最響的包袱,都讓我想到大陸德雲
社郭德綱的段子〈我要穿越〉。儘管類似,但郭老闆的東西硬是
可樂得多,二馬的劇本整個大輸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VmkBb4d6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