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發生嚴重疏失,將一位患有愛滋病的死者的器官,移植給五名病患,結果不
祇是這五位接受器官捐贈的病人,幾乎確定會被感染愛滋,而且連帶牽涉到參與五場
移植手術的上百名醫護人員都成了感染高危險群。
還原過程,疏失錯誤發生在檢驗師與移植協調師之間。兩人以電話聯絡檢驗結果,檢驗
師說:「reactive」表示呈陽性反應,協調師卻聽成「non-reactive」因而認定可
以進行移植手術。
首先,這麼重要又必定要在倉促清況下進行的聯絡溝通,怎麼會沒有更明確的語言呢
?為什麼兩人之間採用的,是最容易產生誤解的說法?描述陰性與陽性反應,英文中
的「negative」和「positive」都比「non-reactive」和「reactive」要容易分辨
吧?最清楚不會混淆的,其實就是中文的「陰性」與「陽性」。
一個可能性:因為平常碰到陽性反應的機率很低,所以實際運作上,真正要辨別的場
合少之又少。然而若是如此,也有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出現了那麼少見
的非常狀態,檢驗師怎麼沒有特別警覺,竟然沒有提醒對方是否知覺到這是個
不同的案例!
如此追究下來,其實真正的問題,就出在「標準作業流程」的心態上。將所有
的作業,都「標準化」處理,喪失了察知「非常」、標示「非常」、警報「非常」的
機制。
「標準作業流程」當然需要,當然不是壞事。但過度強調「標準作業流程」卻很容
易讓在流程中的人喪失了整體視野,祇管祇看自己手上的這段過程,是否按照
規定固定進行。這樣太過「標準」的態度,帶來的麻木工作反應,有時候比「
不標準」還要糟、還要可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