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因為我閱讀──迷離若夢 才能歷歷如真

作者: Natsumilin (Leader 誕生日おめでとう)   2011-11-06 23:34:55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43286
2011/11/6 | 作者:楊照
《書評書目》到《神秘的探索》
這本《神秘的探索》不是買來的,應該是我第二次訂閱《書評書目》雜誌時選擇的贈品

已經不記得怎麼買下第一本《書評書目》的了,卻清楚記得閱讀時激起的好奇與熱情。
《書評書目》的吸引力大到讓我決定花存下來的零用錢去訂閱。重點不只是錢,還包括
要到郵局訂購。
1
國中一年級,我的近視增加到四百度,配了第三或第四副眼鏡了,因而父親不可能支持
我的讀書興趣,也就不可能替我或帶我到郵局去。
那是我第一次到郵局櫃檯去,手裡捏著錢,心中默記著三個同學的模樣,李威龍、連怡
斌和刁民星,因為他們的學號分別是十九號、二十七號和四號,加起來一九二七四,就
是《書評書目》社的郵政劃撥號碼。儘管口袋裡有一張抄寫了劃撥號碼的紙片,我總彷
彿看到自己站在櫃台前面,一掏口袋卻怎麼也找不著紙片的窘狀,一定要準備更可靠的
方法,靠自己的大腦,十四歲時,我是這樣一個神經質的小孩。
順利訂了一年雜誌,打開了好大一個窗口,不只是獲知了好多關於書的消息,還在雜誌
裡讀到王鼎鈞精彩的散文〈哭屋〉,還又跑了好幾次郵局,一次劃撥買楊弦用余光中詩
譜曲的《中國現代民歌集》,在自己毫不自覺的情況下,見證了「校園民歌」的起點;
另一次劃撥買了賴德和等人的中國現代音樂集,一套五張唱片,以為也是和楊弦作品類
似的音樂,聽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播放中姐姐們皺眉摀耳,說:「怎麼那麼難聽?」
「這段,簡直像是你在練小提琴嘛!」我苦笑搖搖頭,不知道自己正在接觸現代主義音
樂,複雜、異質的不和諧音聲試驗,只覺得錢花得很心疼,卻又不全然覺得後悔。
這些和《書評書目》同樣都是「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出版品。
第一年訂閱到期了,不必再緊緊兮兮背郵政劃撥號碼了,因為雜誌寄來時就附了訂閱單
。單子後面還列了贈書選擇,我最喜歡《神秘的探索》的書名,就勾了。
2
拿到《神秘的探索》,先注意到的是題目一點都不神祕的篇章:〈從李小龍的崛起談到
武打電影〉。
「……李小龍太厲害了,他的武功表演光芒四射,使編導的弊病被閃射得馬馬虎虎,觀
眾傾倒於他那漂亮的身手,而全部吞下了他奇特的傑作;不過無論如何,從電影的本位
上來說,《猛龍過江》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一種忽視編導而只顯揚演員的某種特技的
電影,絕不會是上乘的電影演員的特技在影片中的過度放縱與突出將流於技術的賣弄,
而不是藝術的表現,因為他沒有思想。」
這是我第一次讀到「電影的本位」.我真的以為《猛龍過江》是好看的電影,但原來在
「好看」之外,還有「電影的本位」的評判標準?文章後面提到了亞倫賴德主演的西部
片《原野奇俠》,啊,這我在電視上看過.林惺嶽說:「當主角毅然單槍匹馬勇赴鬥場
時,觀眾的期待情緒配合著動人的音樂,緊隨著英雄沉重的馬步邁向了高潮……在整個
電影的展演中,導演殫精竭慮的處理遊俠在酒店無端受辱與鎮靜,作客中對女主人暗慕
的戀情,以及其他細膩的情節,來描寫一個西部俠客粗中有細的人格。尤以亞倫賴德與
女主人含情默視的鏡頭,拍攝得極為柔蓄幽美,從中道盡了仰慕、感激與道別的深意,
簡直如同一首靜默的詩。而幕尾中小孩熱切的呼喚聲隨著天涯遊俠的遠去,更給觀眾留
下了無窮的回味。」
我似乎懂了一點甚麼是「電影的本位」的標準了,的確,《精武門》和《猛龍過江》裡
面都沒有給我這樣的感動.後面一段描述我沒看過的日本電影《宮本武藏》,更讓我難
忘:
「……決鬥開始,小次郎拔出了長劍,卻拋棄了劍鞘,這個特寫鏡頭的出現,有力的暗
示了小次郎臨陣的急躁,也從而對比出雙方武士的修養差距,在武藏躍下小舟還未登岸
之時,小次郎即快步的由沙灘逼近,武藏困居水域,但他移身換步,利用背後晨曦的陽
光,擾亂小次郎的眼睛,武藏凝神胸中,小次郎則凶光外露,形成異樣氣勢的對峙,晨
光閃映著劍影,展示了一場意志、機智與技擊的鬥爭。於是時機來臨,雙雄雷霆移順的
對擊,然後一方緩緩地倒了下去。但是戲還未完,武藏回身上舟,在曦光照耀的歸途上
,卻不禁悲從中來淚如泉湧,這種異常的勝利者的表情,意示了沙灘的決鬥,不是逞一
時之快的對決,一種不基於仇恨也不源於厲害的決鬥,隱含著更深沉的矛盾,這種矛盾
似乎是第一流的劍士所無法逃避的悲劇,其結果使勝利者在表面的光榮下負荷了更深邃
的心痛。」
哇!竟然有這種電影,竟然有這樣的電影內蘊可以挖掘、分析,十五歲的我從來未曾想
像過,正因為從未想像,所以格外為之心神悸動。
3
接著讀的是形式上比較不神祕的《「藝術與社會問題」座談會紀錄》,出席座談的有李
錫奇、何懷碩、席德進和林惺嶽.其他三個講的,我都能夠快速看過去,大概知道他們
在講甚麼,但林惺嶽的發言,讓我的閱讀停滯,反覆回到同樣的段落,進行不下去。
「藝術之反映社會,能夠顯示出別種反映社會的方式所無法產生的文化成果,它將個體
生命對社會環境的感應,以獨立自主的表現方式,安置在更高等的文化層面上,使它能
越過現實的動盪與變換的干擾,而成為永恆的陳列。」這是甚麼意思?
後面還有:「如果一定要以『鏡子』的概念來形容藝術的一種功能,那麼藝術的表現往
往如同『照妖鏡』,它映現出來的不一定是表面的景象,而是潛伏在浮面表象裡的更實
在的面目……當代絕大多數的作品,已看不出現實事象的具體痕跡,但並非表示藝術已
經失去了『反映社會』的機能,事實上,許多具有『人間性』的繪畫藝術,正以前所未
有的方式,為當代人提供出一種新的視覺,通過這種視覺,可以穿透現實制度,習慣與
許多傳統成見的屏障,窺見到那些教條粉刷面下更赤裸的景象……」
原來如此!我翻回書前所附的幾幅彩印繪畫,林惺嶽的畫作,突然間彷彿領悟了為什麼
這些一點都不具體的色彩與影像,帶給我的不是疏離感,反而是一種說不上來的親切與
愉悅,或許,這就是穿透了現實制度所看到的「新的視覺」?或許,表面上的「神秘」
,其實才是深藏在生命底層更真切的訊息?或許,這是林惺嶽《神秘的探索》所要探索
的?
4
十五歲時我不會知道,《神秘的探索》是我邁進了現代美術的第一步。十五歲的我更不
可能遇見,十多年後,我會進了林惺嶽的畫室,看到了書中彩印作品中其中一幅原作。
那時候,林惺嶽已經放棄了早先的「超現實主義」筆法,轉向以具象的方式描繪鄉土景
觀.不過他的作品始終保留了「超現實主義」時期鍛鍊出來的迷離色彩,帶著特殊透明
、夢幻的暗示。
受著解嚴氣氛的影響,那時候林惺嶽正熱中研究德國納粹的集體主義與藝術間的關係,
聊天甚樂的清況下,我竟然也就莽撞地答應他幫忙將一部關於納粹藝術的法文經典作品
,摘要翻譯那是我生命中唯一一段和法文朝夕相處的時間,兩周內譯出兩萬五千字。
林惺嶽在電話裡問我:「給你稿費還是給你畫?」我大笑:「廢話,當然是畫!」下回
再到他畫室,他拿出一個紙箱交給我,裡面是一幅日出時分龜山島的模繪,歷歷如真,
卻又迷離若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