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選擇用這篇發文,是因為認同作者提出來的論點,好文不該被淹沒,想接下去討論「參加ABL又是正確的選擇嗎?」
1. 一個國家可以有幾支隊伍?
如果是1-2支。夢想家已經存在的前提下,假設能加入的只有富邦,想像一下,剩下的璞園(被迫)留下來參加CBL,無競爭力的壓著台銀金酒打;另一邊富邦ABL只打26場、三個外援打全場的比賽,這樣的發展對台灣的球員球技有幫助嗎?整體的籃球風氣有提升嗎?
縱使富邦主場做起來(當然靠財力跟動員也一定做的起來),但另一個聯盟則死氣沉沉的走向滅亡 ,後SBL時期存活下來的只有一支球隊,這樣真的是好事嗎?
2. 一個球隊真正練到幾名球員?
提出這個問題,不是要討論比賽精彩度,而是台灣籃球「未來的培育」,ABL制度跟戰績取向下考量,場上一定是三名洋將,看過夢想家比賽一定心知肚明,本土就李學林跟陳世念穩定上場傳球,其他都跑個幾分鐘串場,任何一個人都知道,籃球需要實戰經驗的累積,這對未來球員的發展幫助有限,更遑論新進球員了,26場的狀態下可想而知。
3. 夢想家真的是主場賺錢的榜樣?
平心而論媒體過度吹捧的成份居多。第一年開幕、球迷的嚐鮮、當地的結合、邀請藝人,這些都不可否認,是創新成功的舉動,但滿場也只有頭兩週(且很大部分是公關票),今年很明顯已經出現疲態展露台灣運動產業的通況,看電視都知道頂多1000-2000人(含公關進場),我們來不專業粗略估一下:
【收入: 1800萬左右】
*票價
高一點都以$400計算
$400*2000人*13場=1040萬。
*轉播金
以去年wintv2168萬7隊計算
平均一隊算300萬。
*廣告贊助
抓大項目看,SBL聽說一塊看板10-30萬,還有球員站台或是其他回饋露出,假設招商帶來500萬收入。
【支出:6000萬起跳】
*球員薪水
田壘600萬、李、陳假設一人200萬、三位外援假設合計才1000萬,加上剩下本土球員800萬,合計起來就要2800萬。
(對,還不含教練團、防護員…)
*行銷花費
進場好幾個攤位活動、粉絲團贈獎、邀請藝人、燈光設備、商品開發庫存、設計費施工費影片費、行銷宣傳,每場至少200萬,13場也要2600萬。
(對,還不含行銷人員薪水)
*差旅費
客場比賽呢?機票有ABL贊助商,但吃住什麼的,動不動就是20人起跳,一季下來可能近百?
*場館租金&維護費
顧名思義,就是「租金」還有一些水電鋪地板修籃框,當然相信這部分彰化縣已經從優處理
另外還有聯盟裁判、紀錄台等等花費…
----
那麼,缺口很大為什麼夢想家可以營運兩年?
理由很簡單,背後有政府&籃協補助與大力支持
有人知道「夢想家的榮譽領隊」是誰嗎?
為了彰化地區的發展,估計千萬跑不掉吧
籃球發展可怕的是被當時的政治綁架,又沒多少媒體可以跳出來批判,然後球員、球團不斷
SBL沒有不行,沒主場也不是最重要的,協會主事者的態度跟台灣政治問題,才是籃球發展?
※ 引述《kenny1300175 (蘇湖)》之銘言:
: 巨嬰化的中華職籃 趁還沒開始就結束掉它吧
: by 陳子軒
: 03 Jun,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