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olebird (我是阿亮)》之銘言:
: ※ 引述《rexxu (好還要更好)》之銘言:
: : 討論了這麼多,私提出以下兩案作為改進的方向
: : 1.將公路車碟盤邊緣,鍍上一整圈軟質抗熱材料,並倒圓角 (例如銅or鋅)
: : 2.公路車碟煞規格大改,碟盤厚度double並倒圓角,整張碟盤用鋁合金作
: : 順便把碟盤剖面構形重新設計一下,強調超aero效果
: : 什麼護盤之類的方案都不切實際啦…,最aero的公路車那有可能接受
: : 最後,endo是個好招,建議所有不管是騎登山車公路車的車友,都應該練一練
: : 有大大願意說明一下V煞和碟煞之爭的歷史嗎?這一段超精采吔…
軟金屬材料對人體而言還是很硬的,可能要找老兄(流言終結者那位)還實驗看看。
有些子彈還是鉛做的,一樣打進人體裡。
至於加厚,重量應該會上升,但倒是有機會改善碟盤過熱的問題,雖然現在的薄碟盤
也能做成夾心ICE TECH了。
: 鋁碟盤應該是沒什麼機會,畢竟Magura已經證明過這件事了
: 不過碳纖碟盤倒是大有可為
: 我之前有弄一片來裝....
: 可惜的是那間公司很白癡,那時候居然沒有出可匹配的來令片
: 所以煞車力是有跟沒有差不多
: 不過如果有公司願意全心全力研發相關的匹配組件
: 這東西應該還是大有可為
: 至於V煞和碟煞的歷史之爭...
: 兩者之爭發生在1997年左右
: 我還是一個死國中生的年代
: 對單車還不是那麼的了解
: 大至上的狀況是
: 早年碟煞剛出來的時候還是採用機車碟煞的設計邏輯下去縮小/輕量化
: 在實際使用上力道雖然夠用...但也只能說差強人意
: 耐撞度和維修保養的難度上也都有很大的問題
: 畢竟很多機車上的邏輯(例如摧油門磨合,車不能倒放等等)是不適用在單車上的
: 這時候V夾的擁護者就還是以V夾簡單方便夠用等等的思維來試圖說服大家
: 不過碟煞對付多變環境的能力基本上是天下無敵
: 再加上一開始推出的產品經過市場教育和考驗之後
: 煞車力不夠還有不好維修等等的問題很快就消失了
: 所以擁護V夾的光景只過了一兩年
: 然後他就死掉了
: 1999年之後高階的前叉/車架幾乎都一定會有碟煞座
: V夾座已經變成半裝飾用的東西...給只想輕量或是沒錢買碟煞的人用的
: 甚至下坡前叉已經開始沒有V夾座(例如Marzocchi Monster T)
: 這一切真的來的很快
: 1995年以前全世界的人都還在用傳統的懸吊式煞車
: 1996年V夾誕生,一年的時間就讓吊線架變成裝飾品
: 1997年現代化的碟煞誕生,一年的時間就讓V夾在DH賽場上變稀有動物
: 1998年之後
: 登山車界對煞車的爭議就只有在碟盤和卡鉗孔位規格統一化的問題而已了
: V夾就只能在注重重量的XC車上慢慢滅亡
我以前有個車友,當年我們都還是小屁孩時,他去買了一顆[ROCKSHOX]出的拉線油壓
碟,自己在家拿個舊輪圈編前輪,裝在他的specialized FSR上面,前叉還是JUDY XL。
效果...看起來很威啦,但是異音跟制動力差強人意。
當年除了碟煞座以外,花鼓跟碟盤好像也還沒統一規格,所以最後整組報廢,現在
前花鼓還在我家樓上。不過那是個後飛輪只有9片的年代...
後來到了21世紀初期,可能是太魯了還沒能感受到碟煞實用化,我自己還是用V夾,
但是常常因為鋁圈磨下來的鋁屑卡在煞車皮上,得自己慢慢用起子挖掉,不然輪圈
就等著報銷。
2005年時家裡多了一台有碟煞的登山車,FUJI TAHOE 300,用的是HAYES 機械碟,
簡單說,難用的要死,從貓空下滑到政大根本是在開玩笑,輪圈不會消耗了問題是
吃碟盤吃得兇啊,後來換成HAYES 油壓碟一樣難用。
過了幾年,換成AVID BB5才把問題全解決掉,如果換成BB8可能會更好。
不過BB5確實讓我重新審視碟煞的實用度,很重嗎?還好。好用嗎?其實不賴。
耗材貴嗎?換煞車皮不算貴啊。好調整嗎?我這個沒受過正統機械師訓練的人都會了。
(打個岔,Tmax 手煞車卡鉗也是機械式的,調法跟腳踏車的很像)
到了2015年,買新的登山車,TRANCE 3,原車配備SHIMANO M395,上網拍搜尋就發現
這是便宜到不行的系統,可是依然可靠,只是被我換成MAGURA louise。礦物油系統
在腳踏車上更成熟,幾乎不用管它,每次出門騎車我只要打打氣,鏈條上個油就好。
換成公路車,我可能在路上還要調C夾左右間距。(這已有直鎖式C夾可以解決,如
SCOTT foil)
換個輪組要重調煞車間隙跟煞車皮位置,碟煞車可能也要調但比較好調。
鬼扯這個多,其實我要說的是科技進步可能很慢,甚至犧牲一些人的錢或是命。也曾有
車界某方面的大老問我要不要測試碳纖輪組,但如前板主說的,那不是福利,是風險。
但科技有時在轉眼間,已經發展到我們不知道怎麼追的程度了,十年前誰想得到可以在
煞車皮上裝散熱片、碟盤做夾心甚至伸出翅膀當散熱片?
放開心胸,不要想著要抗拒還是順從,先看怎麼發展就好。
20160516補充
另外反對公路車採用碟煞,有個理由是制動力太強,這昨晚睡不著時有想到。
煞車有分制動力跟控制性,假設有人玩過,KHS T系列小摺改成彎把,用公路車變把
驅動原廠小V夾的系統,會發現制動性很強,但很不好控制。
又,早期吊煞跟V煞轉換時,會有車主為了省錢,採用吊煞的拉桿搭配V夾,也會跟上
述一樣,很不好控制。
配備在升級,操作方式也不一樣。以往便宜吊煞可能要三根或四根手指拉動,V煞兩根手
指就夠了,油壓碟煞可能用一根手指即可。同時手指用得更少,其實煞車也越好控制。
換到公路車碟煞,不論是機械還是油壓驅動,當制動力足夠時,是否可以用更少的力
量控制,換得更靈活的操作達到更好地控制性?我個人是挺樂觀的。
又是打岔,曾騎過朋友的把妹神車bws 125,前煞車改用國產對四卡鉗,總泵是brembo
RCS 直推(忘記活塞尺寸),對四提供更好的煞車力,直推總泵提供更好的控制性,
使整個煞車系統十分線性,按多少是多少。而目前的公路車系統,相對的就沒這麼線性
,而且煞車力也跟著煞車皮、輪框溫度在改變。低溫時普普,高溫時煞車力漸升,過熱
時就完蛋完全煞不住,畢竟煞車皮是橡膠材質。換成碟煞系統,由於碟盤大多用不鏽鋼
製造,煞車皮選用上相對有彈性,鑄鐵閘瓦確定是不能用啦,樹脂閘瓦不夠用、還有
複合材質、怕過熱還有金屬燒結。接著就是要考慮如何避免熱量傳導到油壓系統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