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的前一隻碼表使用的是趁著特賣 3990 買的 Garmin Edge 130,
我個人對它的評價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對我來說外騎不能沒有的功能這隻都有了,但可惜的是小小的麻雀飛不太遠,
掛了速度踏頻心跳功率四個感測器後撐不到 10 小時的續航力一直是這支碼表的痛處,
也是我一直想要升級的主因。
我使用的感測器列表如下:
心跳: Scosche Rhythm 24
踏頻/功率:Favero Assioma
速度:Garmin Speed Sensor
而在升級之前我對於碼表導航的依賴度相當低,大部分需要認路的情境
都是直接事前用 Google 街景車走一遍,腦內記下關鍵的分岔點後,
當天真的遇到需要確認的部分再開手機確認,
對應坡度分配騎乘強度的安排也是透過 Google Map 以每 5 公里為單位
把爬升量記下來組成的,畢竟我本來就不是非常 Dedicated 的騎士。
在入手之後我分別自己去騎了一趟福山,以及行義路上竹子湖。
值得一提的是我之前沒騎過行義路,而且這次有帶一個車友 (新手) 。
那我們先從第一印象、配置與操作開始吧。
帶回來跟 130 相比就覺得 540 好大,而且好多按鈕。
https://i.imgur.com/C2C0vQ7.jpg
扣掉電源鍵總共六顆 (130 四顆),
其實在初始設定時會需要花點時間重新適應新的按鈕功能與格局分配,
但帶出門時這個問題就相對很小,因為外騎不外乎就是開始/切頁面/暫停/儲存。
而且 Edge 之間的感測器竟然是可以透過 Garmin Connect APP 互相繼承的,好棒。
接下來我們來講講外騎的表現。
首先是第一次的福山,我對烏來福山的路線的熟悉是可以閉上眼睛
在腦內跑 Google 街景車的程度。
所以一開始我並不會期待 540 會在這裡讓我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地方。
直到 Climb Pro 的爬坡倒數提示跳出來。
它知道我要去哪裡?我不用匯路線資料?這是什麼巫術?
在這次體驗後我只覺得這是個很聰明很厲害,但每次都會跳提示音分散我注意力
而且會把我現在在看的頁面切掉的怪功能,很像小時候電腦課被老師切畫面的不爽感,
而且當時我還沒搞清楚我的頁面順序,所以切換起來超級煩躁XD。
還有另外一個令人煩躁的功能是急轉彎提示,這個我後來就關掉了。
這是一個會在你需要專心處理眼前的彎時跳通知逼你分心注意下一個彎的白癡功能。
但除此之外 540 還是相當優秀的,包含在清晨時總算看得到的背光螢幕、
圖形化的功率與心跳顯示,更高的續航力(三小時半耗電16%)、
每 5 KM自動記圈與各個爬坡段的記錄
都是深得我心的升級。
比較一下同一路段用不同碼錶的紀錄,就會發現兩者能紀錄的內容真的有差:
(Edge 130)
https://connect.garmin.com/modern/activity/10265018931
(Edge 540)
https://connect.garmin.com/modern/activity/11367179918
體力量表目前因為只會唱衰我的關係所以我先不顯示了,
等到我的騎乘數據累積夠多才會開啟來看。
第二次是帶最近離開河濱的大學同學(沒有碼錶)出門,走行義路上陽明山看繡球花。
帶新手嘛,我負責畫路線跟找路,她只要人有到,累的時候記得喊休息就好。
這就是即時地圖跟 Climb Pro 發揮作用的時候。
首先因為帶人騎沒辦法像一個人騎一樣說停就停的關係,
所以這時能夠即時檢視的碼表地圖就非常有用,我還是有用到手機認路,
但那只有在陽明山內路線蔓生且缺乏路標的狀況,
在市區認路時 540 的地圖功能是相當有效的。
再來是 Climb Pro,
新手常問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這個坡還要爬多久?"
之前沒有 Climb Pro 跟即時地圖的話,要回答這個問題基本上都只能看累計爬升/總爬升
然後大概地唬爛。(下一個彎就到了、很快就到了、再不到一公里)
但有了 Climb Pro 就可以明確的告訴她還有多久坡度會趨緩,什麼時候會開始下坡。
(但我大部分時間還是跟她說很快就下坡了哈哈哈哈哈)
我自己也因為有這個的關係在不熟的路線上分配體力時心裡也比較有底。
而且這次我知道我常看的頁面跟Climb Pro 頁面的切換順序了,用起來更得心應手。
結論:整體而言我覺得這個升級是回不去的
接下來我應該會更依賴即時地圖跟 Climb Pro 這兩個功能,
(130也有即時地圖,但在黑白小螢幕上真的很難看懂)
這是我覺得升級到 540 除了在更大的全彩螢幕跟更好的續航力之外也很棒的地方,
我也相信隨著我更熟悉這隻碼錶的操作,我還能找出其他有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