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後半 變成重量 vs 配重 論點
這邊提供一些資料與看法
我們先來看看,頭部在沒有任何追加物體
是否會對支撐頭部的頸椎,有不同的負重
https://imgur.com/vNflXgB
醫學研究表示,頭重4.5~5.5kg
當頭向下時,脖子上的有效重量會增加
15度就有12kg,到60度則增加至27kg
這說明了,就算重量一樣
重心離支點越遠,有效重量是不同的
回到安全帽,粗略兩個變數:重量、重心
頸部要處理的,就是來自於頭部與安全帽的"抗力矩"
抗力矩 = 抗力(重量) x 抗力臂 (重心到支點距離)
https://imgur.com/zVatMV8
而所謂的配重好,講直白一點
就是抗力臂短,同重量下
抗力矩小,代表頸部負重小
甚至在不同重量下
"有機會"仍有較小抗力矩
反之,配重不好,重量差異不夠大時
"有機會"抗力矩會大於重量重的款式
而配戴角度,則是會影響抗力臂
假設設計是適合趴車角度
那挺立配戴時,重心可能會較偏後
抗力矩↑ 頸部負重↑
反之,若設計是適合挺立
那趴車時,重心可能在前
抗力矩↑ 頸部負重↑
比較明顯的例子
同重量的全罩跟汽水帽
因為汽水帽下巴內機構零件較多
連帶該處較重,連帶重心比全罩更前
抗力矩↑ 頸部負重↑
所以不論是"輕量至上"
還是"配重王道",個人認為
都只是佔了一半因素而已
因為,抗力矩是兩者合計的成果
而且,大多人在論述戴在頭上的重量感,
通常講的是感覺,不是數據
不過話說回來,是否真的能這樣設計
還得要看看是否有充分的設計足裕
因為,要能通過安規考驗是最重要,且最基本
在各部位不是剛好PASS的情況下
(如:極度追求輕量)
才比較有機會做,所謂的配重
這就關乎用料與緩衝設計了
帽殼的厚薄分布、EPS密度配置
、部件佈局、甚至形狀...等都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