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原PO寫得非常好 唯獨一點我有另一不同意見
※ 引述《s9131313 (14)》之銘言:
:
: 第三、就算有時間空閒下來了,由於長久在壓力與忙碌下的自我疏離,
: 我們往往會優先選擇一種「被動的放鬆」。
: 譬如公司或大賣場,到高級餐廳或SPA 放鬆自己,
: 或是一頭栽進電視、電玩和 KTV 裡。
: 它們的特徵是缺乏思想與文化創造,
: 它們最樂於提供的是讓你不需要動用大腦的笑料、氣氛、動作和聲光。
: 簡單來說,對於充滿壓力和忙碌的現代人,
: 「消費天堂」和「娛樂工業」已經取代書本了。
: 這固然是商品經濟下全球性的問題,但也絕不是無可抗拒的宿命。
: 關鍵永遠在於自覺和付諸實踐的超越決心。
當一位創作者想將自己視為真理的理念傳達給其它世人知道時
他不一定要選擇書
不管是古代或現在~ 他有非常多的層面可以選
用畫的 創作音樂 雕刻 戲劇 影劇 甚至只是站在路邊
還有連比藝術生硬的科學也可以傳達出宇宙韻律與數學之美
換言之當一位吸收者 (想要吸收新知 新想法 新的想像力者)
他也不一定非得透過一本書不可 才能被認為是一位有文化內涵者
別分東西方空間式的比法~ 單就以時間來比較
不管東西方...20世紀以後的人每天所需吸收新知的量已經是上世紀人的N倍以上
我們每天都有新東西誕生 以App來比喻
以前的人可能3個月才有一個新App產生 現在反而是一天就10個App (純比喻)
即使你對這10個App都沒興趣 你一樣必需花一定的時間去稍了解後才知道沒興趣
更別說你有興趣 還必需再花另一段時間去學習 去使用 去吸收它
這就是為何現代人"硬要跟以前去比較"後有空閒時間較少的錯覺
因為我們資訊爆炸了~ 每個人要花時間去掌握與判讀的量已經爆炸性成長
可惜我們大腦理解效率沒有爆炸性演化
現在即使給你一天48小時你一輩子也是接收不完你所有想接收到的事
我們這世代永遠都需面臨一個問題...
"取捨"!
在你自己有限人生內 到底要從知識大海裡撈出什麼? 了解什麼? 貫通什麼?
"學會選擇"已經比"把整本百科全書背下來"更重要了!
創作者的理念分享的方法也已經指數成長...早就已經不設限一定要用紙筆
你想今天讓你花1秒看一幅FB卡通圖你就能了解"戰爭下的恐懼與無辜"這想法
聽1小時Linkin Park就能觸動到災難過後人類的那一小塊溫暖神經
你還會花1天的時間去讀[追風箏的孩子]或[燦爛千陽]那類的書嗎!?
會!
當然會!
我知道會在這個板的各位都是書蟲...
因為我們知道一本書(小說)除了作者想傳達的理念外
文字的精煉度也是很重要的一部份
我們會被作者所創造出的文字魁儡牽著走
就像一部電影故意定格畫面... 畫面本身普通又沒什麼
但加在劇情裡就可以讓你整個人震懾 定格在那一幕
換作文字 就是單獨看起來簡單的一句話~ 作者卻成功地把它永遠烙印在你腦海中
我們閱讀所追求的 就是這種雙重的衝擊感
即使拿著書的雙手都在顫抖 即使淚水已潸然流下 即使已經半夜4點半
我們仍然願意燃燒人生燃燒肝 就為了得到一件創作者給予我們的新聖品
不得不說 以閱讀為重的我的確....比起喜歡等電影改編版的朋友來說
有種淡淡的優越感...
比如說我自己知道 我看了7本[哈利波特]的書所得到的
跟另一個人看了7集[哈利波特電影]所得到的思想不一樣
不用比...除了量多很多外 還有某種不同層次... 像不同次元層級的比較
雖然這部作品自使至終寫作的對象被認為是小孩或青少年
但看原作一本一本慢慢看...你就可以發現蘿琳的用字遣詞愈來愈不兒童
以我們容易洞悟的比喻就是從一開始的tofel愈寫愈GRE
為什麼會這樣!? 她自己也說過...是哈利波特衝進她的腦袋
她只是以身為一位作家的職責把"那個在腦海裡的東西"化做文字寫下來而已
一開始或許是模糊的骨架 漸漸地場景 人物 事物 甚至氣味一一浮現
架構愈顯明後 作者似乎已經沒辦法再用簡單的句子來平述
一位作家獲取靈感時 (詩龍裡稱為"奧母"... 詳細請看[夢書之城])
那位作家就會像中邪一樣 被那個堅定的無形思想牽著走 並罷佔腦袋
作家只能無助地讓腦海裡的小角色雀躍地化為字句傳到手中
所以並不是蘿琳故意愈寫愈難
而是整個劇情發展已被迫需要更厚的辭典才能把那些角色劇情描寫到位
像這種細微差別就無法從電影裡看出來 雖然這只是沒什麼了不起的小心得
但觀察點不同就能有不一樣的享受...
或許也有人從電影裡看到我所錯失的角度也說不定!
文字無上限 所以可以鉅細瀰遺地把全部的東西寫出來
造成它的載重極龐大 數量大當然你就可以自行取捨 沒必要全部通吃
同樣是壞人有惡報 花5分鐘看[小紅帽]就可以啦~
何必折磨自己去看N小時的[魔戒]!?
再說要成熟點~ 其實有些漫畫裡的寓意都非常深奧
就像下半年已被改編成電影的[寄生獸] 它的哲學程度還不小於[三腳四部曲]
為什麼圖書館要將它排斥在外呢!? 圖書館裡還沒有書可以解釋這一點...
這也是選擇煤介爆炸性成長的好處與壞處
要獲得一個理念 一個新思想 一種知識 甚至是一份有靈性的人物傳記
早已不需單靠白紙黑字裝訂成冊的東西不可
再說創作本身就要融合一定的資本主義...換言之就是普及率! 更講單講就是要錢!
以前文學作品變音樂變畫作都是家常變飯 但主要中心思想仍被不同的闡述者繼續傳承
比如我自己[孽子]只看電視劇版
[向達倫大冒險]那種看完書後就懶得再重新翻一次 只好簡單地找漫畫版回味
你要說我就是速食文化!? 沒素養只看得懂膚淺庸俗的改編?!
我當然知道我會錯失原著裡文字的光茫 但我仍可穫得"我所選擇且自己想要的精髓"了!!
在有限時間裡我透過兩種不同的煤介獲取到兩件事
跟我把所有時間投資在單一煤介去深入了解一件事
對腦容量來講是同速率得到同體積問題而已
並非我讀了簡化版就一定會失去什麼
並非我花更多的時間去逛展覽 聽音樂 博物館 單純的散步大自然
就代表我的假日比起花費在看書上的閱讀者來說更沒價值
一個重點 就是"我有得到我所希望想要的"!
拿吃的來比喻就懂了~ 美食何其多?! 一個人一輩子能品嘗完幾樣!
我可以把一天吃5份輕食就好 但你偏偏跟我說每一餐一定要前菜主餐飲料甜點才算經典
你會因為我很少去碰禮儀文化繁鎖的西餐就把我打入庸俗沒用的人生滷蛇組嗎?!
我一樣可以從多樣的輕食裡細心地去品嘗出簡單三明治的內在工法
相同食材料理法不同 營養價值卻還是存在的!
並不是全部吸收就是好 而是要能挑出對自己有益 自己所需要的
否則只是囫圇吞棗 塞再多進去不細細咀嚼也是吃壞身體啊!!
當然這裡是書板 大家對於這類調查結果有所討論是理所的事
不過我真覺得不需太相信看重這類調查報導
它除了悚動的關鍵字和有商業氣息的數字外~ 絕對比電線竿上的傳單更不需要看!
首先它沒有定義: 是看書重要還是穫取新思想比較重要?!
看書一定等於獲得新知嗎!? 獲得新知一定只能透過看書嗎?
第二: 看書時間減少跟整個台灣社會衰退有關聯性嗎!?
慣老闆增加 奴工領22K 搶免費原燒 愛吃化工品
每一天看了就讓你精神衰退的新聞事件通通都存在一個小罪魁禍首
是"不愛閱讀"這傢伙所造成!?
那些從書中自學槍支改造跟陽台種大麻的算什麼? 社會精英嗎!?
是不是那種人多一點整個台灣社會會更和諧!? 經濟大起飛!??
有些煤體寫的東西 常常只需從另一角度去切入 所提供給你的訊息就會大崩解
真的不需特別去看衰"現代人已較少看書"這情況
因為它沒有代表變好或變壞
就跟音樂一樣 CD取代黑膠唱片 itone取代實體CD
難道就要說音樂在這一世代人類史中快全滅了嗎!?
未來還會出現吞一顆藥丸等同吸收完一本書的新世代
獲取新知的煤介是我們要去適應 但絕對不是我們應該要擔心的事
煤介有各自不同的優缺點 要學會多樣地去選擇跟了解
我們應該要擔心的 是自己有沒有被不知不覺被逼迫讀不想看的書
我們獲取新知的渠道是否早已被動過手腳篡改過!?
我們看到的世界真的就如同別人看到的樣子嗎!?
對我來講這些事會比沒書可看更恐怖...
先了解自己才有辦法充實自己
到了一定量的人生經驗值後 說不定哪天你在路邊看到一支脫牆而出的小草
那一眨眼時間所帶來的寓意
都比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後的沉積量更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