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好讀完整版:http://bit.ly/1REzvut
看這本書的因緣十分特別。一個半月前,我進成功嶺受替代役新訓,當時選了司法行政役
(高檢署),也就是下單位後會到台灣各地的地檢署服務。高檢役的新訓是在花蓮自強外
役監獄,說到這裡,大家應該不難想像為何選到這本書了吧?
待在花蓮的兩週,中間的週休二日到政大書城邂逅了它,也是它,使我結識了各國的矯治
制度。
有趣的是,待在花蓮上課的兩週,來上課的不是檢察官,就是自強外役監獄的工作人員。
因此,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正好讓我與這個主題能夠做第一線的對話,這時來寫這本書的
書摘,我想是再適合不過了。
在序文中提到,根據矯正署在2015年12月所做的統計,矯正機關核定收容人數為55676人
,而在台灣的實際收容人數為62899,也就是實際收容人為應收的1.13倍,究竟這個數字
相對而言算是好?還是不好呢?這邊先賣個小關子。
《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一書是作者參訪世界各地矯治機構的過程紀錄,寫作排列由
嚴苛、原始到進步、人性化的矯治方式。坦白說,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對矯治機關也是一
知半解,甚至說認為這是社會上最陰暗的角落也不為過。
的確,這個由全國公民背書的獄政體系,一點也不透明,大部份的人一輩子沒看過它,卻
很少有人質疑過它。本書從以政治犯為主的盧安達、巴西的超高度安全級別監獄,到新加
坡、挪威以社會復歸為出發點的監獄,從各國文化背景切入,討論矯治制度是否真如想像
奏效。
今天不討論死刑存廢的問題,姑且認定犯罪的人總有一天會回歸社會(我想多數也是),
那這個制度是不是應該要幫助受刑人,讓他們能夠在服刑期間,準備好自己,再回來面對
社會?否則就算出了監獄,也會因為不見容,而成為社會的隱憂,我想這是每個人都必須
憂心的問題。
台灣在矯治制度中,目前共有三所外役監獄,外役監獄就是因應社會復歸的產物,就目前
台灣的法律規定,每位受刑人至少有0.77平方公尺的生活空間,這次雖然進了外役監獄參
訪,但置身鐵網內仍有一種說不出的壓迫感。然而,就本書閱後的感想而言,台灣的條件
雖不如澳洲、挪威,但比起南非、盧安達擁擠的程度,已經好上太多。
身為台灣人的我們,著實難以置身度外,儘管那對多數人而言是一個沒想像過的世界。我
認為政府在獄政體系上投資的確還有進步空間,本書書腰上印著曼德拉的一句話:「評判
一個國家,不是看它如何對待最尊貴的公民,而是看它怎樣對待最卑微的那群人。」
我們期望台灣能夠成為一個更進步、穩定的國家,因此,改善獄政絕對是成為進步國家這
條路上需要努力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