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留的思念,述說不盡的遺憾--《離開後留下的東西》讀後心得
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mingerkant/wretch/443089889
好幾年前,在臺南一間戲院觀看日影【彼時生命】,印象
中觀影人數寥寥可數。影片敘說著主角因為高中發生的事
件而變得自我封閉,經由父親介紹而擔任遺物整理師,主
要負責整理因為各種死亡而遺留在現場的物品。因著看到
許多事故現場,以及同事之間的情誼,開始思索著自己人
生那段曾不堪回首的過去,以及自己的未來。
每一段死亡,不僅只是生命的消逝,有時更代表著故事就
此中斷,以及蘊藏了一種無法傳遞的遺憾。
遺物整理師金璽別將他從事此工作十幾年來所看過各種形
形色色的亡者與生者那種複雜的情感、矛盾的意念、現實
的抉擇等,寫就了《離開後留下的東西》。
書中有只想著錢的孩子,一看到錢就全部取走,此後一切
與他無干;也許跟親人幾無聯繫,在告別式中,前來者都
是其持續關照的遊民朋友;還有苦苦思念女兒,卻不願影
響女兒的求學生涯,而隱瞞著自己重病的訊息。
照片、家具、財物、各種遺留下來的痕跡,有時並不是在
當事人離開後,就此失去意義。記得前些日子看過一篇關
於「人何以吸毒?」的論述,吸毒者主要是跟整個世界失
去了「聯結」,因為跟他人少有互動、被排斥、無法被理
解等,於是只能選擇不斷地越陷越深,而形成一種惡性循
環。
很多時候,孤獨死也是如此。而值得深省的是,也許這逐
漸會是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於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日
益澆薄的人情世故,過往的價值觀不一定仍適用於當代社
會,許多現在的非典型家庭型態,也許在將來會逐漸成為
主流。而孤獨死也不再是獨居老人的悲歌,更可能有許多
無法融入群體生活、對社會規範適應不良的人,最終選擇
自殺,或者在死後好長一段時間並沒有被發現,直到臭味
瀰漫,自此才察覺一段生命早已殞落。
光看作者在敘述他跟他的員工們如何清理各種遺物、被汙
染的場地,以及他們是如何地被週遭的人冷眼以待,甚至
各種刁難,就讓人更加深切的體會到,遺物整理師的不容
易,以及亡者那說不出的嘆息是多麼的沉重。
有時候一張小小的照片,不只是他跟生者之間的聯結,同
時也是其自身努力的動力,與支撐他持續活下去的養分。
然而在遺族眼中,卻往往無法看到這層的思念,對他們來
說,更現實的是有多少遺產可以繼承。
也有對孩子懷著諸多的期待與壓力,極力地想要培育他成
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然而當這份關注足以讓人窒息時,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一種無法呼吸的痛苦,於是選
擇離開,期盼能逃離這個讓他看不見希望的世界;或者,
讓那個給予過多自身壓力的「申師任堂」(賢妻良母)從
自己眼前消失,寧可弒親,也不願持續面對無窮盡的折磨。
日本小說《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描述著受眾人厭惡
的松子被發現死在公園裡,主角受自己父親所託,前往整
理姑姑松子的遺物,而從中爬梳著松子的一生,然後才知
道,這其中潛藏著許多愛意與誤解,以及更多無法得到回
應的付出與誠意。
那麼,或許可以思考的是,何不趁現在開始,好好的善待
自己?把自己想做的事、想說的話逐一實現,而不要空留
待日後,只留下無止盡的悔恨及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