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作者: himuma (MIMI)   2016-09-09 21:06:34
網誌版: http://mimiwithloves.blogspot.tw/2015/07/blog-post.html#more
文字版:
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給已達到自己目標但卻沒有自己預期的快樂的人。
快樂沒有捷徑,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經歷點點滴滴逐步累積。
我們活著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快樂。大家的生活不盡相同,但目標卻一致。
作者在一開始提出他自己本身的經驗:
他在十六歲時就得到以色列全國回力球的冠軍。他以為這件事可以讓他得到永久的快樂,
但慶功活動結束後,他卻得到無限的空虛感。
作者感到孤單無助-因為他發現即使他得到冠軍也不能帶給他快樂。似乎再也找不到合乎邏輯的生活步調。
他領悟到他需要換個角度思考快樂。他也發現有這樣經驗的人不只是他-
許多人擁有好成績好成就,但卻不快樂。他們不將時間花在鑽研『問題中的問題』。
而是將大部分的時間用來爭取分數以及名利。
什麼是快樂?怎樣才能體驗長久的快樂?
回答這些問題前,要先瞭解什麼是快樂。
快樂跟享樂常常交替使用,但依然無法傳達出本書的快樂含義。
而[我快樂嗎?]這種答案只能二選一的是非
檢視自己的人生態度
書中分成四種人生態度:
1. 享樂主義
只追求即時的快樂,不問某些行為的潛在惡果。
2. 拼命三郎
忽略現狀以前途為重,為了將來的收穫而犧牲眼前的享受。我想現在臺灣社會很多這種人。
3. 虛無主義
最糟的一種,因為過去的經驗對生活已失去希望,既無法享受當下也沒有未來目標。
4. 快樂開朗
顧及到現在與未來,"如何讓現在的我及未來的我都過得興高采烈"
不管你的人生態度如何,都必須要了解到: 不可能永遠都快樂,
期望永遠活得快樂只會導致失望及失敗的後果。
質與量
"雖然喜歡看電影,一星期兩場電影使我快樂,但連續四小時看影片可就令人乏味了。"
"雖然和別人相處的時光能得到不少樂趣及意義,但我也需要獨處的時光。"
上面這兩句話的共同點:
尋找適當的活動,然後為每項活動分配適量的時間,才能創造出高品質的生活
當追求名利與欲望衝突時
不管是追求名利或滿足慾望,我們都是為了追求快樂。活著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快樂。大家的生活不盡相同,但目標卻一致。所以,當名利與慾望衝突時,該怎麼辦?
快樂是終極貨幣,名利是附屬品。
當名利與快樂兩者相比時,要如何比較才最適當?
本書建議可用"快樂指數"作為換算所有事物的終極貨幣,
比如作A事可得到多少的快樂指數,作B事則是....、而犧牲假期因而升官得到的快樂指數又是...等等。
我們一直以為有了財富就可以得到快樂,但更多時候是得到了物質財富反而沒有以前快樂。
完成目標後,期望中的目標就不復存在了,大部分的人對"財富能得到所有快樂"這件事幻滅以後,
便卡在"現在該怎麼辦?"這個問題上,他們發現以往的犧牲沒有得到終極貨幣,
因此感到空虛,以為"所有事情都不能讓他們得到快樂"。
練習
本書有許多關於快樂的練習題:
1.表達謝意
每天在日記裡寫下至少五件值得感謝之人。
2.記錄日常活動
記錄生活並根據這些活動可以帶來多少樂趣及意義來為他們評分。
這項練習能使你看清生活面貌,判斷自己價值觀和生活型態是否一致。也涉及到誠實與否的問題。越誠實越快樂。除了定期從事你想加入的事外,還要保留時間不做某些事-一些會降低生產力的事,比如上網、看電視。
3. 仔細分析每天的目標
想做的事 該做的事
只問自己想做什麼 或哪些事能讓我們同時找到意義和樂趣,往往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深入的發掘自我需求。
4. 擬定目標: 短期中期長期,以及行動計劃
5. 終生學習計劃
兩大項: 個人發展及職業發展
在展開各計劃時,兼顧現在利益和未來好處。
每周安排固定學習時間 同時將執行這套計劃變成習慣。
6. 記錄吃苦、失敗的過程
重點是是否學到重要教訓
作者: mepe1018 (mepe1018)   2016-09-09 22:24:00
推~
作者: awu168 (單身女子)   2016-09-10 09:16:00
後五碼 56821 你20我21
作者: nineya (so what??)   2016-09-10 13:25:00
心有戚戚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