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這篇小說是二○○五年對岸的文學研究者在上海小報上挖掘出來的張愛玲「佚
文」,三年後收入皇冠版《重訪邊城》(現已絕版),裡面有一段:
「老姨太卻又擔憂起來,同寶初道:『哎,真的,那事是你去就,是罷?』阮太太道:『
還是讓他去好。二弟他那個孩子脾氣,離開家哪行?』老姨太聽了,方才放心。又道:『
那這個閻家小姐……』寶初忙介面道:『那閻小姐要給二弟倒挺合適的,不知二弟的意思
怎麼樣?』(見《重訪邊城》,頁105)
「寶初忙介面道」?
讀到這裡如墜五里霧。想了一會,疑心是「寶初忙接口道」之誤,是否簡轉繁時沒校正過
來?
Word的中文繁簡轉換有個選項,「轉換常用詞彙」預設是勾選的。做個測試,把簡體的「
接口」轉繁體,果然,自動轉成了「介面」。
用關鍵字餵狗去,吐出的幾篇小說,例如〈等〉、〈琉璃瓦〉、〈同學少年都不賤〉、〈
半生緣〉,都用了「接口道」。這原是古典小說的慣語。
若說當年《重訪邊城》因出版時程匆促,沒校出來,也罷了。誰知數年後新版全集收入這
篇,還是一樣「寶初忙介面道」。(見《色,戒:短篇小說集三‧一九四七年以後》,頁
14)
我以為是校對疏失。但我寧願是我錯了,不知道這用法。
想到當年張愛玲被打撈上岸的電影劇本〈太太萬歲〉在《聯副》刊出後,通篇漏水,逼得
她特地寫了一篇短文〈「嗄?」?〉來回應:
「……對白本一切從簡,本就要求讀者付出太多的心力,去揣摩想像略掉的動作表情 與
場景。哪還經得起再亂用語助詞,又有整句整段漏抄的,常使人看了似懂非懂。在我看來
實在有點傷心慘目,不然也不值得加上這麼些個說明。」(見《對照記:散文集三‧一九
九○年代》,頁88-89)
就像那些零碎的短文,諸如校正意見啦,致編者的信啦……,堂而皇之全給收進為了「紀
念」逝世十五週年的「張愛玲典藏新版」裡:
「……可能的話,希望能刊出這封短簡,不是我吹毛求疵,是需要說明愛看《時報》而不
勤投稿的苦衷,因為無法自校一遍。」((見《惘然記:散文集二‧一九九○年代》,頁
165)
不必是張迷也知道「祖師奶奶」留下的哪怕片言隻字,都有一定的文獻價值。饒這樣想,
套句張愛玲自己說的,「實在有點傷心慘目」,因為這些被迫「奉旨完婚」的新書都不可
能讓她在地下「自校一遍」。
參考:
中文詞彙地區差異比較——#10「界面」、「接口」與「介面」
https://www.byvoid.com/blog/region-phrases-comparison-inter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