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痛不會消逝,但會凋零──
《阿爾瑪與日本情人》試讀心得
網誌版:
http://blog.xuite.net/mingerkant/wretch/461362009
有時候,我們會得等自己完成了某個階段的任
務,或者抵達某種境界,視野才會變得更開闊
,心境上才會更豁然。
伊琳娜找到一份老人安養院「雲雀之家」的工
作,在那裡,她遇見好些需要照護的老人,因
著殷勤地噓寒問暖,關懷老人們就像服侍自己
的祖父母,伊琳娜隨即成為最受歡迎的職員。
也在此時,阿爾瑪要她成為自己的秘書,同時
也逐漸爬梳出一段七十年來,不被允許卻持續
存在的愛情,而自己也被迫重新面對自己那段
不堪回首的過去。
二戰時代,身為猶太人的阿爾瑪,逼不得已地
從波蘭遠渡到美國,尋求阿姨與姨丈的保護;
而兄長在英國被徵召,遭遇戰機被打落,似乎
沒有生還的可能;父母則在進入集中營後就再
也未曾走出來。阿爾瑪一個人孤寂地待在異鄉
,只有表哥納坦尼爾與園藝工匠之子福田一命
的相伴,讓她的寂寞感得以稍有紓解。
在戰亂時代的身不由己,讓阿爾瑪與一命只能
心靈相通,卻無法有進一步的交流。而即使在
戰亂之後的再相逢,仍因種族問題讓兩人無法
結合,只能私底下再續緣分。後來當阿爾瑪懷
有一命的血脈時,這段無法見光的戀情,又將
引導整個家族走向什麼樣的分歧點?
另一方面,來自東歐小國摩爾達維亞的伊琳娜
,十歲那年母親拉德米拉擔心她被賣去當雛妓
,而想方設法地讓自己小伊琳娜可以移民到美
國,沒料到媽媽卻任憑繼父把自己的裸照傳送
到網路藉以賺錢,讓伊琳娜在從警方得知這樣
的情況後,再也無法與男性建立穩定且親密的
關係。
伊莎貝‧阿言德在《阿爾瑪與日本情人》中,
深刻地描繪著兩個女人的故事:一個是年邁的
阿爾瑪,自小即失親的她,儘管後來衣食無虞
,卻彷彿失根的植物般,情感自此也失去了歸
宿,加上不被認同的異國戀情,更讓她在事業
上雖達功成名就,卻始終無法填補失落的情欲
;另一個則是尚年輕的伊琳娜,好不容易找到
一份可以穩定下來的工作與住處,卻仍暗中擔
心會被狗仔、其他戀童癖者發現她的真實面目
、以及不值得被疼愛的自卑心理作祟,儘管工
作殷勤,卻看似也僅以熱衷工作做為逃避現實
的手段,好假裝那段有如亡靈的惡夢,不會再
次前來騷擾。
與其說阿爾瑪的戀情之波折是時代悲劇,更可
以看成是當時女性為追求幸福而不得不發展而
來的強悍,使阿爾瑪得以在往後的人生中走出
自己的路,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式。而當她看到
幹練的伊琳娜時,或許也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
影子,那種期待被愛,卻又因著很多複雜的因
素(姑且稱之時代悲劇吧),讓她無法跨出懷
有勇氣的一步。
於是儘管身分地位國籍種族不同,阿爾瑪仍有
意無意地想要譜成孫子賽斯與伊琳娜之間的戀
曲,而這一點似乎也有要彌補自己過去不敢放
棄優渥生活,而只能拋棄情欲的自己那種味道
。
直到看到最後,才發現一開始所埋下的楔子,
「阿爾瑪有時會消失幾天」、「收據中有去旅
館的紀錄,並帶著唯二絲質睡衣」、「每週寄
達的梔子花」,竟然包含著一段持續七十多年
之久的情意,雖然幽微,卻像阿爾瑪與一命一
樣,堅毅而有韌性。
而在眾人背後支持大家的身障醫生凱西,對伊
琳娜所說的那句帶有慰問與增進勇氣的話,更
彷彿為此做了一個最棒的註解:「伊琳娜,妳
知道悲痛裡最能幫得上忙的是什麼嗎?說話。
沒人可以在世上獨行。妳認為我為什麼開一間
疼痛診所?因為分擔的疼痛比較容易撐得過。
診所為病患服務,更是為我服務。我們大家在
自己靈魂的黑暗角落裡都有魔鬼,但是如果我
們把魔鬼抓起來見陽光,魔鬼會變小、變弱、
沉默,最後放我們一馬。」
我們無法改變那不忍卒睹的過去,但至少我們
可以試著接受與之共存。因著接受每個角度的
自己,自身也就得以找到空間,以安頓自己那
個不夠完美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