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ecorum (Festina Lente)》之銘言:
: 這些書確實印製精美,不過你並不了解對岸的出版生態。
: 他們的出版業仍受到國家管控,所謂的「出版社」
: 都是吃皇糧的國營單位。《讀庫》的背後是新星出版社,
: 它成立初主要出版中國對外宣傳出版品,未公開對內發行。
: 10幾年前才開始對內發行,依然肩負宣傳的任務,
: 目前是中共中央所屬事業單位中國國際出版集團下的一員。
: 簡單說,營利存活不是它考量的事情,完成任務才是。
: 臺灣的小本經營、將本求利的商業出版品,拿來和天朝大國不計成本的
: 樣板書比,距離當然很明顯。如此個案,不值得多說。
: 遇到了可買,買了就賺,但你得知道它就是個樣板.
中國的出版社模式比較特殊是沒錯,
有資格取得書號的只有正式註冊的「出版社」。
所以要作為一間新興的出版「公司」,必須要跟「出版社」合作。
例如
〈讀庫〉公司就必須找新星出版社合作,由新星完成上報、審查、取號等手續
途中或許會有審查、如何審查,這我不清楚。
但至少出版社不會參與書籍具體製作的過程。
例如羅輯思維曾經找讀庫製作《趣味生活簡史》文庫本,就不是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這些資料是從知乎得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626193/answer/113036457
關於文化輸出?
就目前我認識的〈讀庫〉有其特別之處
1
先前提過的,他們像在做手工藝般在製作書,而拒絕出電子版。
在這個時代是反其道而行的。
我猜想他們是想要做到,閱讀書籍的純粹感
─包含內容篩選及書籍設計該如何呈現給讀者是最好的。
2
讀庫標榜
「擺事實不講道理」─強調非學術、非虛構,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結合,
探究人與事、細節與談資(談資是啥?我這段是照抄)。
照理說「刊物」背後應該會有某種意識形態、思想病毒隱藏其中。
但讀庫選擇了「呈現事實」,事實的解讀、引申就交由讀者自己玩味。
內容涉及
歷史、人物故事、天文、生活、藝術、醫學等科普知識
我猜想會成功的原因是這模式可滿足現代人對各領域資訊的渴望
可能是我不會排斥中國的出版物,或其受到政府把關的問題,甚至文化輸出的問題。
今天中文出版世界有一個特立獨行、願意投入在製作「書」本身的出版公司
哪怕〈讀庫〉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公司,我也願意將其優點記取、分享、學習
我認為只要是好的東西都是值得當成文化傳播的
例如
台灣建築,大元建築工場—姚仁喜
也受邀到中國讀庫的演講
讀庫也有出版姚仁喜團隊─「農禪寺」的作品
http://www.duku.cn/product-1803.html
這就是台灣的好作品傳播到中國的一個例子
讀庫的確也是個「樣板」
對於出版一本書的想法、做法、如何反其道而行、吸引人的地方
是個可以提供自身反思閱讀活動的機會
也或許是其他出版單位可以思考借鏡的機會
(可能讀庫把書做好這件事,就是意識形態、思想病毒、所以我今天才繼續花時間打字)